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結構性失業將是美國消費增長的最大掣肘。美國當前面臨的不僅僅是週期性失業,更是一次美國多年來實體經濟“轉移”導致“去工業化”所帶來的結構性失業。數據顯示,儘管在過去6~9個月裏招聘崗位有所增多,但失業率仍連續3個月突破9.0%大關,這反映了美國勞動力市場的匹配效率,即市場將招聘崗位轉化為實際就業的能力已開始惡化。
美國的結構性失業起始於本世紀初全球化浪潮,加劇于經濟大衰退。本世紀初至2007年12月大衰退開始時,以金磚四國為標誌的新興國家快速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美國企業為優化利用全球資源和提高競爭力,加速了産業外移和服務外包的步伐。由於缺乏足夠規模的新興産業來吸收那些被消減下來的美國工人,結構性失業開始出現。數據顯示,本世紀以來,勞動力規模凈擴張1300多萬,而就業人數則凈流失100萬。從勞動力成本和勞動生産率的比較優勢來看,相對於許多新興市場國家,美國製造業在勞動力成本等方面並不具備優勢,而在高新技術對外輸出的壁壘打開前,高端市場的貿易份額更多被歐洲佔據。美國需要的是發展模式的轉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
據漢密爾頓項目預測,美國將面臨大約2100萬個崗位的就業缺口——這是使經濟恢復到衰退前的就業水平並吸收每月新增的12.5萬個勞動力所需創造的就業崗位。按照當前的就業增長速度,這個缺口可能再過10年也不能填補。
因此,正如大蕭條是由生産過剩和有效需求不足之間的矛盾引發的危機一樣,當前面臨的危機是資産過剩和有效需求不足之間的矛盾,這就決定了伯南克試圖從壓低長期利率、刺激貨幣信貸擴張的做法,依舊難以根本解決美國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美聯儲一系列刺激政策之後必定是“拉而不動”,而其量化政策的溢出效應將是立竿見影,美元繼續氾濫將進一步加劇金融市場和大宗商品市場波動,推動新泡沫的生成,並導致全球通脹率大幅上升,金融危機註定將週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