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瘋狂的寺廟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2日 09:1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週刊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提要:記者説沒帶卡,“大師”便推薦另一款200元的香,記者説,也沒有現金。這惹惱了“大師”,他突然瞪著眼,指著菩薩像大叫:“你燒不燒?在菩薩面前説假話,你給我出去。”

  這是一門新的生意,不要技術,不需廠房,打的是廟宇的主意,靠他人的虔誠和信仰攫取暴利。

  承包寺廟,已成為一些旅遊景區真實的現象。出資人與寺廟管理者——政府職能部門或村委會——簽訂合同後,前者擁有規定期限內的寺廟管理經營權,向後者交納一定的承包費用,再通過香火等收入賺取利潤。

  這項“生意”的利潤如此巨大,以至於一些人以和尚、尼姑或道人之名,簽招聘合同,每月領工資,上班“禮”佛,下班還俗,收入堪比白領。



工作人員抱著簽筒讓遊客抽籤。 攝影/劉子倩

寺廟被承包,宗教場所變身經營場所,不僅是由於社會轉型時期,“經濟利益至上”的觀念已侵入了正常的宗教生活,更是由於對寺廟的多頭管理、政出多門,以及各級利益方均想通過“宗教搭臺”讓“經濟唱戲”,最終使得信眾的“信仰”迷失在商業的“承包”之中。


  瘋狂的寺廟

  記者説沒帶卡,“大師”便推薦另一款200元的香,記者説,也沒有現金。這惹惱了“大師”,他突然瞪著眼,指著菩薩像大叫:“你燒不燒?在菩薩面前説假話,你給我出去。”

  很難想象,一座建於AAA級旅遊景區的寺廟,一年的承包費竟高達720萬。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寺中那些為遊客解簽占卜的出家人幾乎全是“冒牌貨”。

  廣西遊客歐朋知道真相後,頗為吃驚,儘管他與寺中“大師”曾“短兵相接”,甚至被“大師”強迫捐出23400元的功德錢,但他還是不敢相信,佛門內還會有假和尚。

  像歐朋一樣,那些懷揣虔誠的遊客跨入這些寺院的門檻的瞬間,就成為待宰的羔羊,少則數百,多則幾萬。在“大師”語言暴力的恐嚇之下,佛門威嚴的氣場和心誠則靈的心理暗示自然戰勝理性,而那源源不斷的功德錢最終落入了承包者的口袋。

  寺廟承包大約起于1990年代中後期,隨著旅遊業的發展,處於風景名勝區內的寺院便成了“香餑餑”,私人向寺廟主管部門交納一定費用後,採取入股或承包的方式經營寺廟,再請來僧侶,通過功德錢和香火錢賺取利益。然而,這一國家明令禁止的行為,在利益驅動之下不斷發展壯大,承包費用逐年攀高,經營者開始聘用社會閒雜人員通過欺騙和訛詐的方式盈利。

  歐朋去的昆明岩泉寺便是其中之一。

熱詞:

  • 大師
  • 岩泉寺
  • 寺廟
  • 承包
  • 中國新聞週刊
  • 遊景點
  • 生意
  • 信仰
  • 寺院
  • 香餑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