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財經國家週刊:減稅增支提振內需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26日 11: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財經國家週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2012年結構性減稅重在“穩增長、調結構”;而加大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支出,則是財政支出的聚焦點

  特約評論員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落下帷幕,“積極財政政策”繼續成為未來一年財稅調控的主音符。

  從2011年前10個月的情況看,中國的財政收入已超過8.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上升近30%。按照目前的增速,2011年全年中國財政收入有望超過10萬億元人民幣,佔GDP的比重約為20%左右。

  由於地方政府的債務壓力,此前市場對於2012年財政支出的空間仍存疑問,而隨著地方政府可以進入債券市場直接融資,通過資本市場來擴大融資渠道、延長還款期限,財政收入的使用餘地也開始增加。按照一般的預計,2012年全年的財政收入將達到12萬億元左右,加上中央財政將安排數千億元的財政赤字,2012年全年的財政支出可能接近13萬億元,將成為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在積極財政政策背景下,是如何有效規避風險,將經濟在增長軌道中完成“穩中求進”的運行。

  從近期數據來看,通脹壓力明顯減輕,但工業增加值和投資增速開始下滑,出口的表現儘管相對較好,但由於凈出口占GDP的比重降低,中國經濟對出口不再過於倚重,且外需下降也將持續對中國出口産生壓力。因此,對於中國經濟來説,2012年的發展重點仍在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由於私人部門的投資和需求還不理想,財政政策在2012年難免要承擔拉動內需的重責。各方傾向性的共識是,積極財政政策不宜推出激烈的刺激政策,重點要集中在“調結構”之上。

  首先是結構性減稅。近年財稅收入增長較快,但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長期“超收”,多少會導致結構性失衡。所以,在外部經濟環境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增加的情況下,通過結構性減稅,可使稅收總量減少,通過有扶有壓,在穩定中國經濟增長的基礎上,使經濟結構趨向良性。

  從減稅方向來看,個人所得稅改革宜擇機繼續推進,方向應堅持效率優先、更加公平。對不同收入群體進行累進式徵稅被視為是合理的方向,但邊際稅率仍顯過高。同時,大量收入未能計入應稅口徑的問題應逐步加以解決。

  企業方面,需考慮在更大範圍內展開對第三産業的增值稅試點改革,逐步累積成熟經驗,進而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以促進第三産業和居民消費的發展。關稅改革也可被納入考量範圍。國內部分進口商品價格高於境外,已成為當前相關産業發展的瓶頸之一。如果説以前的較高關稅對保護國內産業有積極作用,那麼現在增加進口及發展服務業,對於今天中國的結構調整同樣意義重大。而且,不僅出口能創造就業,進口同樣能創造新的就業崗位。

  在財政支出方面,政府需要進一步加大教育、醫療及社會福利等民生支出。目前公共財政對教育和醫療的支出佔GDP的比重分別不足3%,有進一步增大的空間。財政加大對社會福利的支持,會形成突破中國經濟發展諸多制約因素的動力,中國居民傾向於大量儲蓄,不願意消費和投資,在某種程度上與此有關。一旦社會保障能力上升,市場會釋放出巨大的消費能量。

  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2012年財政政策加大對民生投入的重點包括:醫保投入。從2008年起,中央實施的三年8500億元醫保改革方案已于2011年到期,得到各方的積極評價。2012年應至少保持過去3年的年均投入幅度,以使基本醫保體系能在短期內覆蓋所有人群,同時提高保障水平。

  繼續推進社會養老金改革。這項改革已經推進數年,但由於企業普遍反映成本過高,在執行層面也存在諸多困難,政府可以通過相關的減稅措施來推進這樣的改革。

  進一步加大投入保障房建設。按照住建部的統計,2011年1000萬套保障房開工任務已超額完成,隨之而來的是如何進一步投入,以保證其能在2011、2012兩年順利完工。同時2012年仍有相當數量的保障房需開工,在地方政府土地拍賣收入銳減的大背景下,中央財政加大對保障房項目的支持力度已屬題中之義。

  最後是切實增強轉移支付力度。中西部地區的基建發展仍有較大空間,而東部地區的大規模基建已基本成型。這意味著中國需要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邊際收益更高的地區,實現有限資源的效率化配置。而在東部地區,則更應加快推進民生和社會福利網的建設,為未來的經濟發展和優化提供更加良好的結構性和制度性保障。

熱詞:

  • 提振
  • 積極財政政策
  • 結構性減稅
  • 2012年
  • 財政收入
  • 中央經濟
  • GDP
  • 財經
  • 第三産業
  • 財政支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