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乳製品迎來了集體漲價潮。三元、伊利部分乳製品從下月1日起開始漲價,漲價幅度為每箱1-2元。(12月29日 新京報)
乳製品一直飽受人們關注,乳品新國標出臺是否倒退的爭議,奶粉性早熟奶、“奶粉活蟲門”再到幾天前的蒙牛“致癌門”事件,各種各樣的奶粉事件層出,但乳製品的價格卻“節節高升”。元旦起,乳製品又將集體漲價,筆者不禁要感嘆,哀民生之多艱。
集體漲價無疑是敏感的,難免會讓人懷疑集體漲價背後的動機。“致癌門”鬧得滿城風雨,對乳製品行業的衝擊不可謂不大,然而事件影響還沒消除,消費者還在憂心産品質量問題的同時,乳製品行業卻打出了集體漲價的旗號,是在轉移視線還是“不得已而為之”?乳製品集體漲價,好比是非“常”時期行的非“常”事,非同一般。
乳製品集體漲價,是壓力的錯誤轉嫁。有專家稱,乳企自身壓力,負面新聞不斷,消除影響和廣告投入增大導致集體漲價。感情企業有壓力消費者可以理解,但做了錯事還要討好處那就顯得不可理喻了。企業要減負,卻給消費者增負,把自身的壓力轉嫁給普遍消費者,那是否顧忌到消費者的利益呢?不思改反集體漲價,這是對消費者公然的褻瀆。
耀眼的集體漲價潮背後,是對物價穩定調控的藐視。物價普遍飛漲,收支不平衡,本就讓消費者“有苦難言”,怨聲四起。乳製品集體漲價,可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影響的不僅是乳製品市場,還會牽涉到其他市場的價格波動,這種打破市場規律,猶如“價格聯盟”的競爭手段,容易引發市場調控的軟肋,陷入物價迷局,與我國堅持的物價維穩政策格格不入。
乳製品集體漲價,消費者是被動方,根據以往的事例來看,不管漲沒漲價,消費者還是要接受,集體漲價或許已成定局。誠然,這種利用消費者的熱衷,實現自身利益增長的市場競爭手段,還需要相關部門進行長期有效監督,抑制無規律性集體漲價,還民生一個良性的消費,制度和管理並行,消費者利益才能得到保障,市場機制才能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