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 > 經濟 > 黃峻

黃峻:中國房企“出海”必須做好“本土化”功課

發佈時間: 2012年09月24日 18: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央視網

專欄介紹

黃峻

黃峻

專欄作家

央視網經濟臺專欄作家。中國房地産專業學者,致力於中國的房地産市場與經濟研究。

中國房企最早一次公開性“出海”,始於2004年。上海上實、上海海外、百聯集團、錦江國際、上海綠地等共同投資成立海外聯合投資公司,赴俄羅斯聖彼得堡市投資開發大型綜合社區“波羅的海明珠”,這也成為了當時上海企業界對外投資的最大項目。

  近年來,隨著我國針對房地産業的多次宏觀調控,而且政策措施不斷密集和愈發深入,“結構性調整”與“轉型”成為每一個傳統的住宅地産房企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在不斷地嘗試和摸索中,“走出國門、投資海外”的想法正成為越來越多房企的考慮,尤其是從去年底到今年,這一趨勢逐漸顯現出來。

  海外高收入華人有強烈的置業需求

  房企“出海”投資計劃中銷售、服務與招商的對象相當大的部分仍為中國人,不難看出,中國海內外越來越龐大的高收入人群是中國房企走出國門的優勢之一。

  如今海外華人的社會階層産生了質的變化,從過去以外出謀生為主的中低收入人群組成,逐漸轉變為追求生活品質的高收入人群為主。同時,越來越多的國內高收入人士傾向投資海外房地産市場,房地産公司對客戶的服務、銷售也就自然而然地延伸到海外。  

  對於這些消費群體,由於文化等因素,在海外投資房地産的中國企業無疑是他們最好的選擇之一。

  國外開發門檻較低 ,融資與稅負環境更寬鬆

  在海外發達國家,對於開發商投資房地産業的一些硬體要求並沒有國內那麼高。很多國家對於開發商的資本金要求很低,例如在美國:具有一定知名度與良好信譽的開發商,往往以5%-15%左右的自有資金就可以啟動一個房地産項目,這在國內是不可想象的。 

  同時,海外較為寬鬆的融資環境也是優勢。目前發達國家的貸款利息多為3%-5%,融資成本低,融資渠道相比國內也要多很多。雖然國內企業要建立起自身在海外的信用需要一段時間,但不得不承認,部分房企的海外投資就是意在搭建海外融資平臺,為今後快速發展做準備。

  由於近年來歐美國家經濟不景氣,為吸引外國投資,往往還會給出包括稅收在內的諸多優惠政策。比如,首創置業在法國的投資,除了在拿地上有優惠外,當地政府還在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頭5年所得稅全免,第6年免70%,第7年免60%。

  挑戰與風險亦巨大

  雖然海外市場具有一些國內市場不具備的優勢,但同時也充滿挑戰與風險。

  首先,幾乎全部“出海”的房企,目前均處於計劃和實施階段,尚未有成功案例可以借鑒。即便是動手最早的在俄羅斯投資的“波羅的海明珠”項目,目前才接近第一期“收官”,股東之一的綠地集團表示:項目定位、成本控制和文化差異等方面都可能存在風險,整體項目仍然面臨盈利風險。同時企業在投入時支付的是美金,而收益上則是盧布,如果盧布出現大幅貶值,會帶來投資收益上的巨大風險。金融與匯率的風險是國內絕大部分房企從來沒有遇過的,但是在海外市場卻是一個重要風險因素。

  其次,雖然海外市場看似非常龐大,但是在事實操作中,真正可以投資的國家不多,具體的城市與地區就更少,這由中國與準備投資的國家的國際關係決定,而這些關係往往不是恒定的,變化的風險無法預計與控制。同時這些國家、地區本身的時局與經濟環境變化更是房企不得不考慮的風險。

  最後,擺在進軍海外房企面前的一個更為殘酷的事實與挑戰是:受到當地不同法律、政治、文化、宗教、行業慣例、管理等因素的影響,企業的“出海”計劃往往很難一帆風順。

  可見,由於房地産的“不動産”特性,項目無論在哪投資開發,也都必須做好當地化、本地化的業務。

(本文論述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轉載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