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股票 >

2011股市多事之秋 2012年股市十大猜想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28日 07: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和訊股票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2011年適逢多事之秋,資本市場風波不斷,A股在內憂外困下艱難求生。轉瞬間,2012年就要來到,世界即將呈現另一段風情,而中國股市又將會如何演繹呢?根據2012年可能會推出的相關政策以及市場預期等等,綜合各機構及分析師的預測,我們給出對2012年中國股市的十大猜想。

  1猜想

  行情好于2011年

  猜想理由: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實現概率:90%

  2011年全年A股市場基本處於反復調整之中。分析師普遍認為,A股的底部區域特徵已經很明顯,明年行情會好於今年。再加上現在的低估值狀態,將賦予明年股市相對更低的起點。

  據報道,上週五社保基金至少有百億新增資金注入社保偏股類組合。國聯證券金少華表示,近期證監會的救市思路初步顯現,比如RQFII的正式推出,鼓勵長期資金入市,為投資者打開了希望之門。外圍方面,美元指數步入上升通道,歐債危機暴露的問題漸漸明朗後,唯一不確定的是歐元區是否會解體。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在微博中表示,外匯佔款減少、實體經濟資金困難、銀行流動性偏緊以及CPI下落是降低存準率的考慮因素,客觀上會對股市産生重大利好,是市場轉向的重要政策起點。

  2猜想

  國際板推出

  猜想理由:萬事俱備,只欠牛市?

  實現概率:80%

  前證監會主席尚福林今年5月20日曾在2011陸家嘴論壇上表示:“我們離推出國際板越來越近了”。業內人士揣測,明年很可能會推出國際板,而且是萬事俱備,只欠牛市。今年國際板未推出的原因可能跟證監會換屆有關,再加上股市低迷,行情特別不好,如果再推出國際板,A股就更慘了。

  但也有分析人士認為,明年推出國際板的概率不是特別大。相應的法律法規並未完善,國家並不會輕率推出,需要考慮很多因素,比如公司法、證券法、技術、財務等方面的問題。受到市場和經濟的影響,國際板推出時間將會推遲。

  西南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剛認為,對於國際板,地方很積極。而在相關的領導表態中,並沒有具體的推出時間表。而且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金融業還很不完善,離國際化還很遠

  3猜想

  創業板首現退市公司

  猜想理由:意見稿公佈,創業板風向突變?

  實現概率:30%

  11月28日,深交所公佈《關於完善創業板退市制度的方案(徵求意見稿)》,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有人猜測明年肯定要正式推出新退市政策,也可能在一季度就會出來。

  根據《方案》細數創業板276家上市公司,13家出現了2010年凈利潤率較2009年下滑的情形,其中的10家2011年三季報凈利潤率同比又出現下降。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明年創業板出現首家退市公司的可能性比較小,在徵求意見稿中也並沒有很明確的規定,操作性不強。現在只是出臺了徵求意見稿,從立法到實施還需要一段時間。如果真正開始實施的話,創業板估值將會重新定位。而且公司退市後還需要一系列的後續政策來完善,比如有個平臺讓手中還持有該公司股票的投資者可以進行股權交易,但估值會很低。

  4猜想

  新三板擴容成行

  猜想理由:已經在不斷推進中?

  實現概率:90%

  今年“兩會”前,就有消息指出新三板擴容方案將在“兩會”後公佈,但至今仍未見成行。臨近年末,又有媒體報道稱,近期中國證監會向各家券商發佈調查問卷,了解廣大投資者對“新三板”改革的了解程度及制度建議,這也意味著“新三板擴容”有望提速。因而猜想明年新三板擴容會塵埃落定。

  市場人士認為,新三板擴容是個必然趨勢,它跟PE的發展密切相關。如果擴容的話,對PE來説是重大利好,也便於其在公司未能如期上市後更好地全身而退。此外,新三板擴容也是券商開拓新業務的一條可行之路。數據顯示,監管部門對主管券商相關業務資格授予的進度明顯提速。截至12月12日,今年以來共有18家證券公司獲得新三板主辦券商業務資格。但新三板本身並沒有融資功能,只是個股權交易平臺。

  5猜想

  存量發行突破

  猜想理由:新股發行“三高”症狀嚴重?

  實現概率:50%

  市場上的新股發行總是“皇帝女兒不愁嫁”,結果導致高市盈率、高發行價、高超募資金等現象日趨嚴重。要改善這種局面,存量發行就成了監管層新股發行改革可選擇的一個方向。

  資料顯示,目前滬深兩市實行的都是增量發行,而IPO存量發行則是上市公司原股東在公開發行程序中,出售自己所持股票,既可募集所需資金,又可使發行價趨於合理,同時避免超募現象。創業者也可直接通過上市安排將部分股份套現,獲取創業回報,形成鼓勵創業的激勵機制。

  雖然看起來很“美好”,但是有分析師表示,存量發行不太現實,涉及到股東的個人利益以及“大小非”等問題。對於上市公司來説,存量發行似乎並沒有融資功能。存量發行還在研究階段。監管層也可鼓勵更多的債券發行。

  6猜想

  轉融通正式啟動

  猜想理由:融資融券常規化,轉融通水到渠成?

  實現概率:90%

  國家工商總局公告顯示,10月19日,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企業名稱正式獲得核準。自2010年3月31日融資融券業務推出之後,轉融通業務總算“破土而出”,其相關籌備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展開。11月25日,滬深交易所分別發佈《融資融券交易實施細則》,同時將ETF納入融資融券標的,這意味著融資融券業務由試點轉為常規。

  市場人士指出,轉融通業務可能很快會推出,融券標的擴大就是個信號。目前證券公司的融資融券的需求在慢慢變大,迫切需要一個仲介平臺,從銀行、基金、保險公司等處獲取資金和證券。“轉融通”將在很大程度上拓寬融券渠道,增加標的證券,改變因券商不願出借證券而導致的市場“無券可融”的現象。轉融通正式啟動也是完善中國資本市場所必需的。

  7猜想

  B股去向問題明朗

  猜想理由:AB股合併是必然趨勢?

  實現概率:50%

  B股市場成立初衷是吸引境外資金進入,現在似乎已經完成了其歷史使命,回歸A股將是必然趨勢。雖然如此,但B股的去向問題似乎很難明朗化,至少在短期內很難解決。

  與A股比較,B股相對便宜些,估值偏低,似乎更具有投資價值。很多分析師指出,B股的最好去向是跟A股合併,但在短期內很難實現。公司需要有大量的資金才能回購B股,沒有資金能力回購的肯定難完成了。而且,一家上市公司如果要回購B股的話,很可能使B股價格暴漲。現在證監會似乎又有計劃大力推出國際板,這也給B股市場不小打擊。雖然也有人認為國際板的推出或許會給B股問題帶來另一種解決可能,但專業人士指出,國際板跟B股完全不是一回事,它們面向不同的投資者,而且國際板選擇人民幣的可能性很大。

  8猜想

  市場回歸“藍籌行情”

  猜想理由:藍籌股估值處於歷史低谷?

  實現概率:80%

  今年小盤股炒得熱火朝天,大盤股不動聲色。有分析師表示,目前藍籌股估值普遍偏低,明年市場有機會回歸“藍籌行情”,證監會在這方面的導向也比較明確。但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大盤是否回歸“藍籌行情”要看具體的市盈率情況。

  分析師稱,藍籌股有很大的股本,不像一些小盤股,單靠一些資金運作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優越的市場環境,國家層面的支持,以及更高級別的資金運作。藍籌股具有避險功能,跌得不會太大,漲得也不會太快。而且,現在藍籌股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匯金持有的銀行股超過70%,就很不合理。分紅政策可以淘汰一些經營不好,業績造假的公司,但是需要市場體制逐漸完善。如果長期資金入市,將更加青睞波動比較小藍籌股。對於分紅政策的推出,短期內不會有很明顯的效果。

  9猜想

  “T+0”重返舞臺

  猜想理由:風險對衝需要?

  實現概率:30%

  在國內資本市場上,股指期貨交易T+0,A股交易T+1,似乎不是那麼協調,但並未引起市場過多的關注和重視。近期A股大幅下挫,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制度差異帶來的不公平。

  但是業內人士的觀點還是偏向保守,認為目前T+0重返舞臺還沒有很強的迫切性。分析師表示比起投機行為,證監會更加鼓勵投資。最近A股動蕩比較大,市場還很不成熟。而且近期證監會鼓勵長期資金入市,也不會推出T+0去支持短期炒作。賴戌播表示,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是不可能的。目前A股的市場投機已經很瘋狂了。如果投資者真想做T+0的話,可以去炒股指期貨。但也有分析師表示,雖然T+0的推出沒這麼快,但這是未來的趨勢,是成熟資本市場所必需的,包括取消漲跌停板限制。

  10猜想

  私募信託賬戶重開

  猜想理由:市場需求增多?

  實現概率:60%

  數據顯示,2010年發行的非結構化陽光私募有307隻,接近於此前已成立的總和。然而,受限于市場上存量賬戶愈發趨緊,今年以來,陽光私募行業擴容進入平臺期。與此相應,信託公司留存賬戶價值水漲船高。深圳一傢俬募人士稱,現在信託賬戶的成本在200萬元左右,供給緊張的話會更高。

  業內人士認為,有這方面的市場需求是可以重開,不可能會長期停開。如果要重開,就需要政策方面的支持,以及更規範的法律法規來約束。未來中國資本市場將進入機構博弈時代,國內投資者以後也會更加偏向機構來理財。有跡象顯示現在上市公司70%左右的流通籌碼集中在機構手中,這表明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券商集合理財等機構的功能正在逐步加大。

熱詞:

  • 猜想
  • 融資融券業務
  • 券商集合
  • 標的證券
  • 銀行流動性
  • 主辦券商
  • 賬戶價值
  • RQFII
  • 業績造假
  • 資金入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