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財政體系重塑 地方債才能名副其實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2日 10: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自上海、廣東自發3年和5年期地方債收益率分別以3.10%、3.30%和3.08%、3.29%成功發行以來,11月21日浙江省自行發行的3年期和5年期地方債利率走低至3.01%、3.24%。當前地方自發的3年和5年期地方債利率不僅低於今年財政部代發的同期地方債3.67%-4.07%和3.70%-4.30%之利率,而且都低於3年和5年到期國債收益率算術平均值的3.14%和3.35%。

  應該説,當前市場給予滬粵浙等自發地方債低於同期國債的收益率應屬本可預料的情理範疇之內。從最終償付主體之角度考量,財政部發行的國債可權作是全國納稅人集體償付能力之表徵,即國債內含有發達省份向欠發達省份信用增級之隱性條款,因為發達省市對全國財政的貢獻度高於欠發達省市;而滬粵浙等自發的地方債主要基於本地區經濟和財力之信用保證,在不出現赤字貨幣化下,其償付能力和信用高於國債不足為奇;是為當前美國國債信用評級低於許多跨國公司之緣由。而且,自發地方債是地方負債顯性化、規範化和權責透明化的正名之舉,這無疑可降低發達省份發債的市場交易成本,而且發行地方債所帶來的地方政府信用級差效應,可促進地方政府間展開激勵相容式財政和經濟轉型博弈;當然一旦地方市政債常規化,欠發達省市將面臨較高的信用級差成本。

  目前試點的自發地方債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地方債,需受益於財政體系的重塑。殊不知,目前市場熱捧地方債主要是基於金融壓抑和有效儲蓄緊俏下的權宜之舉。一則當前實體經濟和房市都趨向疲弱,而金融脫媒現象嚴峻,市場風險烈度的上升使金融機構面臨優良借貸主體有限的金融壓抑,而正名下的地方債無疑為金融機構提供了顯性地方財政擔保;一則人口老齡化下儲蓄率趨降是長期趨勢,加之當前收入分配體系過度向政府和企業傾斜,致使財政存款成為了銀行爭取鉅額存款的主要來源之一,而銀行購買地方債可為其爭取地方財政存款或地方財政庫管理提供可能。

  與此同時,正在試點的自發地方債是在近年來地方債務井噴下啟動的,目前滬粵浙等試點發行的地方債依然是基於地方政府名義上的財政擔保債券。基於此,第一,市場無法有效厘清這些地方政府真正的財政收入與負債狀況,這使得單憑地方經濟和財政收入狀況很難有效評估地方政府的債務償付能力,從而難以為地方債進行有效信用評級。其二,鋻於缺乏諸如政府會計準則、《政府破産法》和《預算法》等具有激勵相容性的硬約束體系,地方政府出於降低融資成本之考量會傾向於用低成本的地方債替換過去高成本的銀行貸款和城投債等;同時若即將修訂的《預算法》未能在厘定地方赤字比重等方面獲得突破,且缺乏《政府破産法》支持地方政府破産重組等,為地方發債正名更多的是賦予地方舉債權,難以使地方政府規範成為真正獨立的財政舉債實體。

  接下來,人大和財政部應該研究制定政府會計準則、出臺《政府破産法》和修訂《預算法》等,為真正名實相符的地方債體系構建有效的激勵相容性制度體系。

熱詞:

  • 地方債務
  • 金融壓抑
  • 激勵相容性
  • 舉債權
  • 財政體系
  • 體系構建
  • 預算法
  • 政府破産法
  • 償付能力
  • 利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