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中國平安“綜合金融平臺”跛足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6日 10: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股市動態分析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在經歷承銷勝景山河醜聞、保薦項目大面積破發和大比例業績變臉後,平安證券曾經引以為豪的投行團隊開始分崩離析。

  作為平安證券母公司的中國平安在這場變局中顯然扮演了一個主動的角色,它試圖通過收縮平安證券投行業務來降低平安證券給集團公司帶來的品牌負面影響。在已經形成對品牌的硬傷後,這種“拋棄”策略是否奏效尚待觀察,另外一個值得投資者思考的問題是:中國平安一直以來傾力打造的“綜合金融平臺”是否只是一個幻象?

  跛足的“綜合金融平臺”

  在2010年底平安大華基金獲批後,中國平安以“全金融牌照”示人,並向業界繼續兜售“綜合金融平臺”的概念——即保險、銀行、資産管理各種業務之間的“協同效應”。

  這種概念具有理想上的誘惑力:銀行業務的快速發展有助於平滑投資收益的波動,同時對於保險業務帶來巨大競爭優勢,而保險業的個人客戶基礎又將帶來零售銀行業務的快速發展。

  中國平安在2010年年報中也以大量篇幅強調“綜合金融平臺”的協同效應,並進行了細緻的量化:“2010年,平安産險車險保費收入的41.6%來自交叉銷售和電話銷售,平安銀行新發的信用卡中有54.5%來自交叉銷售渠道,新增零售存款中有34.8%來自交叉銷售渠道;交叉銷售對信託業務和平安銀行新增公司日均存款貢獻度亦有顯著提升,分別達到14.1%和21.1%”。

  但是中國平安卻沒有對平安證券在綜合金融平臺上的“協同效應”進行描述。為什麼獨缺平安證券?看看平安證券2010年下滑的經紀業務,這個問題的答案不言自明。業界此前對對平安證券在“綜合金融平臺”上可能獲得的發展路徑即是通過“綜合金融平臺”獲得更多的經紀業務客戶,以實現經紀業務的快速增長,但平安證券的實際表現卻並非如此。

  對於這個“綜合金融平臺”的“跛足”,中國平安在2010年年報中即以“省略”的方式冷處理,這種態度與當下對平安證券所採取的“拋棄”策略如出一轍。

  品牌硬傷難消除

  大量保薦代表人的“出走”預示著平安證券“一支獨大”的投行業務將迅速收縮,但勝景山河醜聞及保薦項目大規模業績變臉和破發,已給投資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以誠信為根本的金融業內,已經給業界形成的“誠信缺失”和“信譽不高”的“硬傷”是否因平安證券業務的收縮而可以迅速的得到消除?

  深圳一名投資者即向本刊記者表示,此前由於對“平安”品牌的信賴,自家購買的保險産品均來自中國平安,亦因這樣的信任而在新股發行時申購了由平安證券保薦的寧波GQY(300076),但寧波GQY上市後業績的迅速變臉、股價迅速破發並甚至較發行價“腰斬”——更有甚者,寧波GQY上市後竟然明目張膽的違規使用資金,而平安證券的“持續督導”卻不見蹤影。

  “都是‘平安’的品牌,平安證券和中國平安之間難道是完全沒有關係的嗎?左手拿著較發行價‘腰斬’的由平安證券保薦的股票,右手拿著由中國平安提供的保險産品,我的信任應該放在哪?”該投資者如是表達了自己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