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消費調查頻道 >

專家推算:國人每吃10頓飯就可能有1頓碰上地溝油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1日 08: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千龍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1噸地溝油,成本僅300元左右,國人每吃10頓飯就可能有1頓碰上地溝油———地溝油近日成為食品安全行業又一驚雷。

  上周,公安部統一指揮下,集掏撈、粗煉、倒賣、深加工、批發、零售等六大環節的一條地溝油黑色産業鏈浮出水面。據全國糧油標準化委員會油料和油脂工作組組長、武漢工業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何東平稱,目前我國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溝油有200萬至300萬噸。而國人一年動物和植物油消費總量約2250萬噸。按此比例推算,每吃10頓飯就可能有1頓碰上地溝油。

  地溝油對食用油脂産業産生多大影響?而餐飲企業從廢油的流出到地溝油的流入,所形成的循環鏈將如何打破?

  政府頻出新規嚴管餐飲業油脂“進”“出”

  縱觀地溝油的産生過程,其原料從餐飲業等的廢棄油脂中而來,被不法分子回收加工,最終又流回餐飲渠道,其中餐廳廢棄用油的流出以及餐廳用油的流入的監管是砍斷地溝油這條黑色産業鏈的兩個最為重要的環節。

  先是《廣州市餐廚垃圾處理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再加《廣州市廢棄食用油脂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在地溝油黑色利益鏈條曝光後,廣州頻打法規組合拳以嚴管廢棄食用油脂的流向、回收和加工環節。

  餐飲企業:回收細則要具體化

  記者了解到,目前廚余垃圾及廢棄食用油脂流向的監管依然處於鬆散狀態。“潲水一般有人主動上門收取,我們收取潲水費用,他們則將潲水拿去喂豬喂雞。”經營著兩家粵菜酒樓的資深餐飲業人士伍立民(化名)告訴記者。他表示,廣州大部分中小型的酒樓的潲水都是被私人“處理掉”的。而另外一家在廣州有著將近10家中式快餐店的負責人李名泉(化名)也向記者坦誠,其餐余垃圾部分由環衛工人收去,部分則給了收潲水的個體戶。

  餐館餐余廢油與潲水是整個地溝油利益鏈的首個環節,各地的監管部門已經在收緊餐飲業餐余垃圾以及廢棄油脂的監管。

  9月以來,《廣州市餐廚垃圾處理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廣州市廢棄食用油脂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簡稱《意見稿》)兩部管理辦法相繼面向公眾徵詢意見。

  很顯然,監管部門希望通過完善廢棄食用油脂産生、回收、處置的全部環節,來監控其流向的規範化,砍斷地溝油流入終端的可能性。然而,多位餐飲業人士卻對《意見稿》的執行效果有所擔憂。廣州一家知名快餐連鎖的負責人葉志(化名)則告訴記者,聯單制度並未能完全杜絕廢棄食用油脂流入不法加工企業手中。“廢棄食用油脂的確切數量該如何監管是個難題,如果餐廳有4桶廢棄食用油脂,但它只在聯單上申報了兩桶,剩下的兩桶依舊賣給其他人,聯單制度不能杜絕這種行為。”

  另外,多家受訪的餐飲企業的負責人均向記者表示,廣州有哪些有資質的回收處理企業,他們並不知悉。而記者查閱《意見稿》同時發現,其中也無明確列出廣州有哪些有資質的單位及相關的信息。

  要砍斷不法分子從餐飲業收購潲水重新利用這個問題,李名泉認為,回收應該以政府為主導,由政府指定幾家有資質的企業進行回收。伍立民則向南都記者表示,希望政府能同時出臺相關細化的指引條款,比如有資質的企業有哪些、要怎麼聯絡這些企業、回收的流程是怎麼樣的。

  此外,餐飲垃圾、廢棄食用油脂之所以能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其根本原因在於利益推動。目前很多餐飲企業的廢棄食用油脂通常都是有專人收集,收集人一般採取給餐飲企業一定費用或者支付勞務費,部分餐飲企業靠賣餐廚垃圾每年收入可達數萬元。但反觀正規的監管流程執行,各地監管部門的規定,一般都推行“誰生産、誰交費”的原則。伍立民表示,回收如果需要餐飲企業再繳納費用,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而有業內人士則建議,廢棄油脂到底是垃圾,還是資源,需要做重新定位。

  地溝油10倍罰款被指偏低

  “現在大家入油都要求供貨商提供營業執照、産品檢驗合格證等材料,”伍立民告訴記者,這段時間政府部門對餐飲業食用油採購的監管明顯收緊。顯然,監管部門明白到,地溝油流通鏈條的最後一個環節就是消費終端。

  按《廣州市廢棄食用油脂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規定,如果餐廳、食品生産企業在食品生産中使用廢棄食用油脂加工加工食用油脂或者生産加工食品,食品經營單位如果銷售用廢棄食用油脂加工生産的食品,違法經營的食品貨如果不足1萬元,處2000-50000元的罰款;如果貨值金額超1萬元,處罰金額則為5-10倍,情節嚴重的可吊銷許可證。

  多位餐飲業人士均向南都記者表示,目前的違法成本太低。“如果發現使用一次,作為信用記錄記錄在案,以後不得再從事餐飲行業,”葉志認為,甚至可以把違規者罰到傾家蕩産。

  不過葉志同時表示,正規的餐飲連鎖,如果知道是地溝油,大家肯定不會用。怕只怕經銷商從中作假,比如在10瓶油中摻入一瓶,餐飲企業有時候很難防範。“所以一定要分清責任人,如果是供貨商有問題,就嚴罰供貨商,如果是餐廳主動使用地溝油,那麼應該嚴懲餐廳,”葉志表示。

  整肅或清理數百萬噸食用油市場,正規軍大叫好

  “地溝油”傷害了誰?事實上,除了廣大消費者,還包括一眾正規經營的食用油生産企業。

  “嚴厲打擊地溝油,這是好事,對於我們正規經營企業是有利的。”昨日,一知名品牌食用油企業負責人表示。由於價格低,地溝油擠佔了正規軍的市場。如果強力打擊持續顯效,食用油企業的市場空間又可以奪回一塊。

  “地溝油”劣幣驅逐良幣

  中秋已過,國慶漸近。一眾食用油企業正在為旺季銷售奔忙。“兩節銷售是出業績的時候,今年食用油的銷售很不錯”。上述食用油企業負責人表示,如今各部門嚴打地溝油,對於知名品牌企業,利大於弊。

  近日,國家公安部指揮浙魯豫警方破獲一起團夥生産銷售食用地溝油案件,警方同時證實,上萬噸地溝油經簡單處理後已流向糧油市場。

  按照目前各地破獲案件公佈的信息,“地溝油”大部分回流到了餐飲渠道,還有一小部分成為小包裝食用油出售。

  “按照現在公開的案件,有的地溝油賣到七八千元一噸,可是大豆(0,-4197.00,-100.00%)油進口一噸要萬元左右,花生油更貴兩萬元左右,橄欖油更不用説。”某知名企業員工隨手一指街道上的小餐館,“我們在餐飲渠道銷售挺小的,我們的産品即使優惠一些,價格也高出很多,他們根本不會用。”據其介紹,一般來講,餐飲企業購買調和油,一些高端餐飲企業會買些花生油、橄欖油料理部分菜品。

  小包裝食用油也會受一些影響。一位食用油業內人士表示,不法企業有的會自己隨便造一個商標、牌子,進入一些檔口。還有一些會倣冒一些知名品牌。不過其同時表示,這些一般都是在一些批發市場或者小檔口,大品牌的企業會直接與各大超市對接。

  利好品牌企業銷售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表示,政府加大監管力度有力地打擊了部分地溝油産業鏈,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被地溝油企業搶走的市場,增加銷量,提高營業收入;此外,消費者回家做飯,意味著小包裝食用油的銷量將有所增加,而餐飲行業的食用油用量將出現一定的下降,這不僅利於正規食用油企業産品的穩定增長,也在某種程度上堵住了地溝油的最終流向,減輕了正規食用油企業面臨的競爭。

  這兩年,食用油原料的大幅增長,食用油企業由於“限價令”的緊箍,近一年未調價,並長期在虧損線下運營。當時就有業內人士透露,由於散油和小包裝價格倒挂,一些商販購買小包裝換成大包裝銷售牟利。進入8月,食用油企業在百般試探後,終於提價5%-10%左右。

  “原料成本那麼高是客觀事實,我不能肯定地説,但是我的疑問存在,一些小企業賣的價格那麼低,他們靠什麼覆蓋成本的?”一位食用油企業負責人表示,食用油行業確實是微利行業,不法小油廠可能會摻入棕櫚油(8512,-8.00,-0.09%)或者其他更便宜的油。

  官方和輿論的強烈打擊給了正規軍機會。捲入“回鍋油”風波的俏江南就發表聲明稱,其與中糧集團簽訂了食用油集中採購協議,並與有資質的廢油回收企業簽訂了廢油回收合同。

  標準過低亟需新國標出臺

  在此之前,“地溝油”已經橫行多年,但是受擠佔的食用油企業並未站出來打假。周思然表示,食用油企業打假動力不足,或受各種因素影響。 首先,食用油的標準檢測不出地溝油,沒有科學方法和科學依據打擊地溝油的生産銷售,嚴重阻礙了打假的效果;其次,地溝油同樣流向一些食用油企業,並通過這些企業流向終端市場,一旦這一事實被曝光,則意味著企業打假行為或將損害食用油行業的整體形象,不利於行業整體發展;第三,由於對地溝油規模認知不足,地溝油橫行對食用油企業具體造成了怎麼樣的不利影響,食用油企業未必清楚地知道,這也是動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周思然稱,包括酸價、苯並芘、農殘等9項指標在內的食用油檢驗指標並不能檢測出地溝油的存在,現行國標存在的這個漏洞讓地溝油很容易矇混過關甚至在市場上肆意妄為,導致地溝油事件頻出,如此必將推動新國標的出臺。

  名詞解釋

  四聯單制度

  《廣州市廢棄食用油脂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中,所謂的聯單制要求廢棄食用油脂産生者認真填寫廢棄食用油脂種類和數量等欄目,第一聯單用作存檔,餘下各聯交付回收單位隨油脂轉移運行,回收單位接收時核對確認後留下第二聯單,再將第三第四聯合單隨廢棄油脂轉至處置單位接收和核對,處置單位再將聯單第四聯每3個月報送所在區、縣級市環保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