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最近,筆者常常去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調研和講演,發現當地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家都在反映融資困難。引起我們注意的是,這些企業並沒有像金融危機時出現接二連三的破産現象。在調研中我們又發現,當地的民間金融今天變得異常活躍,現在月息5分、6分(年化利率60%左右)的貸款已成為民間金融市場的一般行情。
是什麼內在的原因導致近來中國大地頻頻出現這種中國式的“錢荒”現象呢?我想今天這種“産業資本”與“金融資本”激烈角逐的背後,一定存在著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它體現在幾個方面:
首先,這些年來美國華爾街的金融機構利用自己超越監管的“衍生品創新”的能力,綁架了各國政府的救市措施,從而導致復活的金融資本因為實體經濟的低迷狀況而沒有去為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作出貢獻,反而紛紛來爭搶今天本屬於産業資本生存的領地:比如,大宗商品和農産品市場。
其次,由於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經濟的增長方式從過去以民營企業出口導向為主的投資方式變成了以地方城市化建設為主的投資方式,雖然在短時間取得了防止經濟硬著陸的豐碩成果,卻也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後遺症:一些國企將可觀的資金投向了高收益高風險的領域,造成這些市場流動性氾濫的後果。
再次,今天廣大遭遇“錢荒”的中小企業,從事的行業也是國家産業結構調整需要控制的三高一低行業。本來我們都期待他們發揮“船小好掉頭”的産業升級優勢,但事後的變化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兩種不同的“尷尬”:
一是很早就放棄實業,拿著低息貸款去追逐高收益的樓市投資、大宗商品等等,帶來這些行業的商品價格急劇膨脹的效果。二是那些一開始“心不活”的中小企業,吃過去的老底在等待産業春天的到來。不過,現在高利貸市場旺盛的資金需求卻吸引了這批剩下來的企業老闆,也開始投入到民間高利貸市場。(孫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