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花無百日紅
銀行理財産品隱憂多
文 | 本刊記者 王奇
“出來混的,遲早要還的。”香港電影《無間道2》裏的一句臺詞,很快成為一句流行語。電影終將過去,但臺詞不朽,因為它樸素地説出了這個現實世界的一條真理。在現實社
會中,有時候一個公司造的孽,需要整個行業來還,一個行業造的孽,需要整個社會去還。
上半年,理財市場最風光的就是藝術品和銀行理財産品,但藝術品因為其投資門檻高和專業性較強,使得廣大投資者望而卻步;而銀行理財産品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以上問題,更因為其遠高於銀行定期存款的收益,使更多的投資者取出存款,來購買銀行理財産品。
不可否認,銀行理財産品賣的就是收益。但在投資市場上,收益和風險總是對應的,在銀行理財産品高收益的背後,我們也應理性的看到收益背後的風險。
洪晃前些日子在微博控訴:“德意志銀行的私人理財是全世界最壞的服務,我快被他們理成無産階級了。”而這不僅僅是個個例,銀行理財産品風險,隨著國人的追捧也會爆發出來。就投資者的投資習慣來説,“追高”是大家的通病,預期收益越高越受追捧,明知道有風險,也不相信危險會降臨到自己頭上;當風險真的降臨,就後悔莫及了,2008年的股市大跌就是一個例子。
緊縮貨幣政策以及監管層對商業銀行資本指標的嚴厲考核,使銀行不得不大量發售理財産品,來應對資金緊缺的局面,而在利益的誘惑下,眾多違規操作頻頻閃現。銀行理財産品風險正在逐步顯現。
風險一
投資者不了解理財産品,盲目購買
銀行理財産品是一種風險收益水平介於儲蓄存款和股票投資之間的多樣化投融資工具。既然是投資,那就需要承擔相應的風險,更需要謹慎投資。
作為銀行理財産品的投資者,在購買産品之前,一定要多看多問多盤算,如産品的投資幣種、投資期限、挂鉤標的、收益的計算方式、收益類型等,還有是否可以提前贖回、何時可以贖回、是否保本等,最後再決定是否購買和購買多少相應的理財産品。但事實上,許多投資者都是在銀行工作人員的忽悠下,來購買理財産品的。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財産品中心研究員王增武博士認為,眼下銀行與投資者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很嚴重,普通投資者要理解設計複雜的理財産品較為困難。從監管角度看,可考慮構建部委的協調配合機制,如金融産品服務機構的設立等,來避免監管空白和監管疊加等現象。
“目前,我國銀行理財産品的募集、管理和清算並未實現‘三權分立’,産品的募集、管理、清算都是銀行一家承擔。由於資金募集、投資、清算和産品的銷售都在銀行內部進行,監管部門進行全面監管的難度很大,銀行道德風險也在增大。”王增武説,在盲目的情況下,最容易産生投資失敗。
風險之二
銀行之間惡性競爭 滋生利率泡沫
有業內人士指出,理財産品市場利率競爭的加劇,使得商業銀行在“保市場”和“增利潤”之間陷入兩難。收益率越高,越意味著銀行不得不採取更為激進的投資策略,進而導致投資風險增大。
今年上半年,各家銀行使出渾身解數,攬存吸儲,銀行理財産品之間的“價格戰”愈演愈烈。尤其超短期的7天理財産品的收益率在今年6月份飆升,甚至超過了1年期理財産品的預期收益率。業內人士稱,正是憑藉滾動發行、動態管理以及信息透明度低等特點,“資産池”理財産品演變為商業銀行的存款吸納工具和資産負債調節工具。
利率大戰,實際上就是在透支著銀行信譽。當預期收益被炒得越來越高,超出銀行的支付能力時,不但投資者的美夢破滅了,銀行的資本遊戲也該結束了。
風險之三
短線融資做長線投資 不良資産風險增加
由於今年央行持續調高存款準備金率,加上實行日均存貸比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收縮了銀行的放貸資金。而銀行為了增加收益,往往會利用理財産品,將信貸資産“表外化”,以逃脫監管,獲得更大放貸空間,甚至將這些資金都投向了那些資金需求量大的企業。
其實,銀行發行理財産品之前,已經提前預定好理財資金的去向,一般都是投向資金需求量較大的企業;企業需要貸多少,銀行就相應地發行多少理財産品。而資金需求量較大的房地産企業,首當其衝是貸款大戶,銀行貸給它們,獲得的收益一般也比普通貸款利率高50%,甚至高出100%。
為了籌集資金,銀行一般會採取“資産池”理財産品滾動發售、集合運作的資金募集方式。為保證理財資金的持續性和穩定性,銀行往往會連續發售理財産品和到期續發理財産品,來維持“資産池”持續不斷的現金流,同時也有助於緩解銀行的存貸比考核壓力。
但是,一旦貸款企業經營不善,還不上貸款,就會造成銀行的不良資産增加,而購買相關理財産品的投資者,也很難獲得收益。這實際上是銀行在用投資者的錢進行一場賭博。
風險之四
違規票據理財
銀監會強烈關注的票據理財,也成了銀行違規的重要方式,因為貸款額度有限,銀行便和一些金融機構合作,利用會計處理中的漏洞,騰挪信貸規模。例如,銀行利用一些金融機構對“票據賣斷”和“票據回購”業務在會計處理上不做區分的漏洞,將票據轉貼現,賣斷給該機構,這樣票據“出表”,可以騰出信貸規模。然後,銀行再從農信社逆向買入票據,將這筆交易計入“買入返售”科目下,不再“進表”。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教授王常嶺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種做法首先逃避監管,影響到宏觀調控政策。其次,沒有有效的風險對衝機制,一旦表外遭受損失,銀行有可能為避免聲譽上的損失,動用表內貸款,償還理財資金,結果將表外風險轉嫁到表內。”這實際上是銀行在玩火,一旦表外遭受損失,銀行業只能打碎牙往肚裏咽了。
在投資領域,金融風險放大效用絕對不可以小視。因為到那時,受到牽連的不僅僅是普通的投資者,整個商業銀行也必將大受損失,更嚴重的是對整個銀行業信譽的損害。這也應驗了那句話:“出來混的,遲早要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