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美過度消費正在讓中國買單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03日 09: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華夏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之後,各國學者都在探討危機的根源,從央行方針到寬鬆貨幣政策,從銀行業到大型投行,從浮動匯率到商品定價,從金融杠桿到惡性投機,從過度消費到出口貿易,從自由市場到社會制度……

  在這場危機的大討論與大辯論中,危機的真相離人們並不遙遠。危機之後,世界在20國集團領導下曾試圖改變錯誤,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昔日的錯誤不僅沒有糾正,反而從發達國家蔓延到了發展中國家。

  銀行家的貪婪

  超前消費模式是由銀行業的信貸關係來維繫的,從本質上看,超前消費是歐美銀行家設計的遊戲規則。美國的居民消費佔GDP的比重為70%左右,從發達國家的消費比例來看,美國人的消費比例過高,實際上已構成了惡意消費,由於勞動剩餘價值與消費能力不相匹配,這就造成了美國嚴重的“雙赤字”問題,但銀行業為了自身利益卻無法改變遊戲規則,也就無法改變過度的消費模式,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美國形成了房地産泡沫、次貸危機、經濟危機,乃至目前的債務危機。

  當歷史進入到21世紀第一個10年,銀行業也成為了新興經濟體運轉的中心,超前消費模式的形成也由銀行業為主導而積極推廣,因此在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過程中,銀行業獲得了極其豐厚的利益。在這樣的軌跡下,我們看到了房地産泡沫化、地方債務危險化、惡性通脹蔓延化、中小企業貸款困難化等等,而這些現象都和銀行業的暴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貨幣的目的性

  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之後,在總結的教訓中有兩個重點,一是金融杠桿過高造成的惡性投機,所以金融需要去杠桿化;二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比重失調,造成了國際貿易失衡、實業受損、失業率上升等,所以要加強實體經濟的投入。

  經濟危機後,西方國家為解決困境大量發行貨幣,紓困的首選目標是銀行業,之後卻發現大型銀行的業績並不差,且賺得盆滿缽滿,其利潤大多來源於旗下投行的瘋狂投機,所以世界有一種被詐騙的感覺。

  中國增發的貨幣以消化新增貨幣為主,將資金引導到實體經濟中,計劃雖不完善,但方向相對正確。而美國卻排斥昔日“羅斯福新政”的有效辦法,回避國有化、計劃經濟與監管。美國人拋棄了“羅斯福新政”的有效模式,原因是觸動了銀行家的利益。面對華爾街,今日的美國政客沒有勇氣與之抗衡。這使上次危機中的一切錯誤都無法得到糾正,新的危機也就接踵而來。

  對浮動匯率的思考

  從目前國際匯率市場的交易量來看,大量的流動性存在於匯率市場間從事著惡性投機與操控,例如日元在震後快速升值,達到了歷史高峰值,對日本的出口經濟打擊很大,日本政府被迫兩次出手干預匯市,但都遭到了國際資本的打壓,遭到了美元的阻擊,二次救市都以失敗告終,日本財相和央行行長之後都無奈地説,國際匯率市場存在著操控問題。

  “歐元之父”羅伯特蒙代爾最近在接受採訪時説:“過去年代中所有大的危機都是兌換率浮動造成的。”他建議成立一個新的貨幣體系,由美元、歐元、人民幣組成一個大貨幣區,三種貨幣之間採用固定匯率機制,以維護世界經濟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