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編者按:上周,達芬奇給媒體發來了一封《致媒體朋友的溝通信》,此前不久,達芬奇還公開發佈過一份《公開信》,在這兩封信中,達芬奇家居都在反復闡述一個觀點:達芬奇家居並不存在造假,並沒有欺騙消費者。達芬奇造假事件是一起典型的損害消費者利益的社會公共事件,按照常理,企業應該及時承認錯誤,主動整改,積極賠償,才能贏得消費者的理解與信任。但是在證據確鑿的情況下,達芬奇卻多次“變臉”。近日,成都達芬奇店又曝出消費者堵門要退貨,而成都店總經理助理卻稱沒人要求退貨,達芬奇傢具原價3萬敢賣30萬,讓消費者如何相信?
達芬奇稱沒人要求退貨
10日,8名男子到達芬奇家居成都店用椅子堵門,曾自稱“達芬奇説給我們退貨,跑了一個月還是沒有解決。”11日,這幾名男子再次現身達芬奇。不過,他們來了三個人。記者並沒有聽到他們之間交談有關退貨的事情,銷售部經理主動談到了李子和龍泉的桃花。達芬奇家居成都店總經理助理黃建新接受記者採訪時,否認有人昨天前來要求退貨,並稱事情已解決好了。
“達芬奇造假”:死扛到底
一位新浪網友發帖説:“都被曝光不是‘洋貨’還造假,結果卻不能退不理賠,只換來潘莊秀華的眼淚,這家企業還有沒有人管了?”自7月10日達芬奇天價傢具“洋品牌”身份造假被曝光以來,各大媒體迅速跟進,曝光出達芬奇傢具造假、保稅區“一日遊”等種種內幕。但是,隨著新聞熱點的轉移,公眾原本一直期待的對這個“假洋鬼子”的嚴懲卻逐漸湮沒無聲。
達芬奇公司8月3日發出《致媒體朋友的溝通信》,聲稱其從未偽造過任何報關單或原産地證書,否認3.6億元的退稅,同時表示,沒有問題的産品,不能接受顧客退貨。有杭州消費者向記者透露,達芬奇規定必須區分不同情況給予解決方案。如果消費者要想退貨,需要自行提供質檢報告,只有證明質量有問題,達芬奇才會一對一地商談此事,而公開承諾過的“假一罰十”更是被拒絕履行。
原價3萬為何敢賣30萬
原價3萬元的達芬奇傢具飄洋過海之後就飆升至30萬元,如此昂貴奢華的傢具竟被判定為不合格産品,能不觸目驚心嗎?普通老百姓可能還是禁不住會問,這幫無良商人怎麼可以如此囂張?馬克思告訴你:“如果有10%的利潤,資本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資本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資本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資本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資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
所以,事情説複雜,其實也簡單,原因就是利欲熏心。無論從《産品質量法》、《廣告法》還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來説,達芬奇都難逃“欺詐”的嫌疑,至少屬於“惡意誤導”。現在,一個毫無誠意的辯解根本不足以將一個並不光彩的歷史抹去。而事件本身對曾經信任或關注過它的消費者所造成的傷害和打擊,更不是一廂情願的辯解就能一筆勾銷的。
工商質檢等部門還穩坐釣魚臺?
多地工商部門在達芬奇被媒體曝光後介入,跟進速度不僅比輿論慢一大截,而且至今都沒有一方為欲知真相的公眾拿出一個讓人滿意調查結果!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做“感覺剝奪”,這個概念是説有機體與外界的刺激處於高度隔絕狀態,就是剝奪一個人的所有感官刺激,其已變得麻木。達芬奇已然處於這樣一種“感官剝奪”中,但令我們不可忍的是政府監管部門也陷入到這樣一種麻木的狀態中!從蘇丹紅到三聚氰胺,從歐典到達芬奇,當民眾的生命財産遭到侵犯的時候。民眾將其希望寄託于政府的監管,可是食品安全事故頻發,傢具行業到現在已是“越理越亂”。達芬奇事件爆發至今,工商質檢等政府部門都沒有拿出一個讓公眾滿意的檢測結果。如此麻木滯後不作為的反應,試問這樣的監管部門還有什麼公信力讓民眾去選擇相信?
達芬奇該往何處去
現在達芬奇的重點不是自辯,那已經沒有作用,因為沒有人會相信你。在這種信用環境下,即使卡布麗緹貨真價實,也沒有人相信你代理的其他品牌沒有貓膩。難道沒有執法部門認定你造假就能説明你沒有造假?所以,要想重建消費市場對達芬奇的信心,只有將這些頂級品牌的生産置於公眾嚴苛的放大鏡之下。
當然,首先要做的,不是設置退換貨的條件,也不要覺得委屈,將工作的失誤歸咎於行業潛規則。想想你的客戶,他們花了幾十萬元甚至成百上千萬元買了你的産品,本來覺得很榮耀的事情現在不僅羞于見人,還給人罵“人傻錢多”,他們的委屈找誰呢?
多位同為傢具代理商的資深人士在事件之後坦言,現在不是質疑媒體誤導和消費者不理智的時候,現在也不是辯解的時機,因為所有的語言都可能被解讀成狡辯。達芬奇家居應該用實際行動向公眾展示自己解決問題的誠意,並在此基礎上重拾消費市場的信任以及達芬奇品牌的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