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中洋快餐漲價擊鼓傳花 控通脹措施須更有力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9日 15: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國際商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麥當勞7月對部分産品提價引發的中洋快餐品牌漲價風正在不斷蔓延。從最初的水電煤石油等資源性産品,到飼料、柴油等衍生品,再到豬肉、雞蛋等中間環節價格上漲,最後傳導至餐飲企業、運動服裝等終端産品,漲價預期進一步抬頭。專家認為,改善目前的漲價預期,控制通脹需要政府出臺更加有力的措施。

  快餐業漲價風蔓延惹焦慮

  洋快餐巨頭麥當勞悄然提價。7月13日起,麥當勞在全國範圍內的餐廳部分産品已提價,幅度為0.5元至2.5元。記者粗略統計後發現,去年至今,麥當勞至少已經提價過3次。

  緊跟其後,國內最大的中式快餐品牌“真功夫”也在7月22日迎來近3年全國範圍內的首次調價,飲料、套餐的漲幅在0.5元~2元。

  事實上,記者調查發現,早在今年年初,已經有很多快餐類企業都拉開了漲價的大幕。肯德基最近一次全國範圍內(不包括港澳臺)部分餐廳的部分産品實行新價格是今年1月31日,單項産品漲幅在0.5元~1元之間。味千拉麵、永和大王、慶豐包子鋪等快餐企業都于近期進行了價格上調。“作為完全競爭性行業,快餐企業提價必須忍受銷量的下滑或客戶群體的轉移,但如今快餐企業也集體提價,從一定程度上看,漲價似乎慢慢從‘預期’演變為‘事實’。”上海市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汪亮表示。

  雖然漲價幅度並不大,多在0.5元~3元之間,但頻繁的漲價在物價上漲的背景下也讓消費者表示“傷不起”。在麥當勞就餐的來自閔行區的張阿姨則表示,雖然此次漲價幅度不大,卻也顯示出通脹來勢兇猛。

  多因素折射通脹演變路線圖

  從最初的水電煤石油等資源性産品價格上調,到豬肉等“菜籃子”食品價格上漲,再到現在食用油、奶粉、服裝、快餐企業等多個消費領域新漲價因素的出現,漲價似乎此起彼伏。

  汪亮表示,此輪漲價反映到生産環節是飼料、化肥、人工等漲價帶動食用油、豬肉等中間産品上調,進而傳導至終端;其深層次原因則是前期的流動性過剩並沒有通過百姓的消費得到有效的收回,導致資金的流動性被放大。

  專家為我們勾勒了一幅通脹演變的路線圖:石油、玉米、大豆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帶動飼料價格不斷上揚,進而帶動豬肉、雞蛋等食品價格上漲引發農産品行業全體漲價。一方面豬肉等生活必需品價格的上漲漸漸演變成終端消費品的全體漲價,另一方面又使得柴油等石油衍生品價格水漲船高,反過來支撐了高油價,完成了漲價循環。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認為,漲價會有先後,某些産品上漲期可能會相對滯後,長週期看,所有的産品價格都抬高後,相對價格又將回歸到一個穩定的均衡結構中。但現在加上結構性、輸入性通脹、供需平衡等因素後,漲價因素非常複雜。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表示,目前進入價格敏感期:從食品蔓延至其他産品這種擊鼓傳花的漲價態勢預期不會有變化,“各種成本快速上漲造成的效應疊加,企業消化不了就會往下游傳遞。”

  控通脹措施必須更有力

  專家認為,即使下半年CPI可能出現拐點,公眾對終端消費品價格高的感受也依然不會改變;由此及彼、此起彼伏的“漲”聲顯示,新舊漲價因素交織下,此前多方預計將見頂回落的通脹形勢短期恐難言緩解,將有越來越多的人群進入價格敏感期。

  汪亮表示,前期投放的資金沒有收回,實體經濟增速放緩又讓很多資本退出,必定會對中間産品市場産生影響,進而推高整個物價。“事實上前幾年包括人工、物流等成本高攀帶來的負面效應正在集中顯現,1元、2元的波動也引發民生焦慮。”

  業內人士認為,當前物價上漲壓力較大,在全民“抗通脹”的時代,政府必須通過多種手段讓百姓切實感受到物價的穩定甚至下調。

  其一,政府必須切實對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企業減負,採取臨時補貼企業等方式抵消一部分成本,抑制日用品終端價格上漲。

  上海市商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齊曉齋認為,政府可以考慮對部分企業,特別是不堪上遊原材料漲價同時與民生關繫緊密的企業,予以一定財政補貼或者進行部分減稅、免稅等優惠政策,穩住終端消費品的市場零售價。

  其二,溫和性應對通脹的手段難以改善目前的漲價預期。復旦大學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中心教授殷醒民表示,在1971年~1973年由於石油價格暴漲,美國曾採取過一段時間的價格管制,嚴格控制在此期間所有商品價格不得上提;必要時中國也可以採用這一手段。

  其三,目前來看必須盡可能地加快回籠資金、控制市場貨幣總量;同時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有序引導退出實體經濟的資本流向新興産業。

  齊曉齋表示,對於成本壓力,企業應該做到自身“能消化就消化”,而不是首先想到把成本壓力轉嫁給消費者,更不能串通形成價格同盟。一旦出現這種情況,相關部委需要進行調控,從而令市場保持健康、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