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66項乳製品相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從一落地就面臨輿論炮火。特別是乳品新標中蛋白質含量和微生物菌群總數這兩項理化指標,自從廣州市奶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和國內最大巴氏奶生産企業光明乳業總裁郭本恒炮轟其“倒退25年”“全球最差”“垃圾生産出來的就是垃圾”後,“談乳色變”的國人施以更為激烈的討伐。
憤怒當然是因為乳品安全關乎億萬民眾切身利益,但吊詭的是,被輿論批評為“垃圾”的乳品新標,本身就是應“全面加強生鮮乳及乳製品質量和安全監管,儘快恢復消費者對國産乳品的信心”而進行的“高標準嚴要求”回爐再造。
集十余部委機構、70多位專家耗時兩年拿出的強制性新國標,6月1日起實施。但不僅沒能如三聚氰胺事件後背負信任危機的政府所願,為奶業的全面整頓和重新振興保駕護航,反而讓監管者陷入更大的監管混亂和民眾質疑。這個為加強監管而出臺的國家標準,它的難産與先天不足本身,就暴露出了監管者的超能與無能。
不如沒有的國家標準
事實上,很多乳品質量安全標準工作專家組成員,在確定“乳品質量安全標準目錄”之時,並不認為後來引起軒然大波的《生乳》標準(GB19301-2010)有制定的必要。
所謂生乳,指的是從奶農那裏收購或由企業養殖基地生産的原奶。“生乳僅僅涉及收購環節,是原料商與生産商之間的乳品原料買賣,並非供給消費者直接飲用。”國家衛生部食品衛生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食品衛生標準委員會主任陳君實院士對財新《新世紀》表示。在他看來,無論是生乳中蛋白質的含量,還是微生物菌群的總數限制,都應由乳品行業來自行制定相應的原料收購標準,而國家標準只需對最終消費品的質量和衛生安全進行規範就夠了。
此前一直使用的生乳衛生標準,是1986年原國家農牧漁業部頒布的一項農産品收購標準。本次生乳標準的修訂初稿,由衛生系統的黑龍江省衛生監督所承擔起草,伊利集團的一位專家也參與了起草工作,主要沿襲的是衛生部2003年發佈的《生鮮乳衛生標準》。
無論是初稿,還是2009年8月底專家組遞交給標準制定主持單位衛生部的送審稿中,蛋白質含量最低線均沿襲了原標準2.95%(即100克生乳含2.95克蛋白質)的規定,最高容許的菌落總數50萬 CFU/毫升比農業部《生鮮牛乳收購標準》原有的50萬、100萬、200萬、400萬分級規定要高。
應該説,初稿如此規定,儘管經歷了反復妥協,還是在最初修訂新國標的目標軌道之中:既將原來由不同部門頒布的衛生標準、質量標準、農産品標準以及行業裏的強制條款全部整合起來,形成一套國家級的安全性強制標準,又符合2008年底《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以及《奶業整頓和振興規劃綱要》的原則,“把提高原奶質量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努力提高原料奶的乳脂率和乳蛋白含量,降低菌落總數”。
然而,衛生部2009年10月20日公佈的徵求意見稿裏,蛋白質指標2.95%之外,被附加上了每年5月至9月為2.8%的“尾巴”。到2010年4月22日《生乳》新國標網上公佈時,蛋白質最低線已下調至2.8%,菌落總數則悄然提升為200萬CFU/毫升——這正是王丁棉、郭本恒等批評“一夜退回25年前”的主要例證。
黑龍江乳品工業技術開發中心高級工程師李濤認為,這樣的國家標準不如沒有。“在其他國家,生乳標準都是由行業和企業來制定,一旦出了問題,該承擔民事責任還是法律責任都由他們自行承擔,而我們政府管的實在太寬了,標準制定的行政干預太多。” 他強調,現在人們都知道了標準的重要價值,各種力量因此更有動力影響和左右標準的制定,但這種介入和干預不僅會造成標準的利益部門化,更可能導致真正的責任者失位,“説是專家組制定的,但專家送審稿交上去又被改了。一到談責任的時候,大家全都跑了”。
在最終正式頒布的66項乳品質量安全國標中,人們發現,每一項標準的末尾並沒有針對立項部門、起草部門以及主要起草人的説明。
“這説明他們心裏沒底,不敢承擔責任。”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乳業專家評價到。
幾乎所有程序環節都被批評
既想左右標準,又不願承擔責任,作為“加強監管”的制度起點,乳業新標以倒逼始,以倒退終,期間的拉扯與衝突自然而然。一個標準制訂的所有重要環節,&&部委、起草組中專家和利益相關者組成、論證基礎和調研數據支撐、最終定稿程序等等,幾乎都存在著讓那些參與者至今憤憤搖頭的爭議。
“我感覺就是在不斷‘拉抽屜’。”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組成員向財新《新世紀》記者描述説,因為參與者各自代表不同的利益,“反復討論同一個問題”在整個國標修訂過程中成為家常便飯:任何一項指標,就算在此前討論中已經獲得了一個傾向性的意見,但日後只要又出現新的不同聲音,已有的定論便宣佈作廢,相關議題仍要被拉出來從頭來過。
如果説“拉抽屜”還是一個讓專家充分發表意見的過程,莫名其妙的是,即使是這樣反復“拉抽屜”達成的最後意見,也會遭遇類似于像蛋白質和菌落指標這樣的大幅度更改,而參與專家們大多不知其詳。
做了50多年乳業研究的西南民族大學教授魏榮祿參與了專家組終審,他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專家組中的絕大多數人不知道《生乳》標準中相關指標從送審稿到最後定稿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最終確立的標準居然是專家組此前已經明確給予否定意見的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