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銀行再融資猛踩油門 吃利差難以為繼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6日 07: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參考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記者 蔡穎 張莫 北京報道

  一半是冰山,一半是火焰。銀行資金全線吃緊的同時,再融資“風起雲涌”。

  7月25日,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最新數據顯示,本週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的收益率估值大幅飆升。其中,一年期品種漲幅均逾40個基點,一年期短融收益率估值上漲44至49個基點。

  上周,鐵道部發行的200億元一年期高信用等級短融招標未滿,僅有187.3億元的實際中標額。同時,國開行也再次取消金融債券的發行。

  銀行放貸依舊源於高利差

  “銀行資金緊張的狀態一直持續,一方面社會融資規模未降,監管要求提高,另一方面銀行表外資産受到監管部門的緊盯,銀信轉表等工作的啟動也將影響銀行資本充足率。”一位銀行內部人士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

  今年上半年,16家上市銀行中有14家公佈了再融資計劃,且融資規模總計達5156.5億元,其中,銀行債權融資額達到3736億元,佔14家銀行融資計劃總額度的70%以上。去年7月至今,短短一年中,銀行融資頻繁,大規模融資表明了銀行急需緩解資本壓力。

  業內人士指出,銀行再融資看似為了達到監管標準,實現穩健經營,但本質上則是映射出我國銀行業嚴重依賴利差收入的業務模式有其現實合理性,但是也凸顯出商業銀行盈利能力降低以及資本金補充渠道並不順暢的缺陷。

  按照今年4月銀監會發佈的《中國銀行業實施新監管標準的指導意見》,從2012年1月1日起,正常條件下系統重要性銀行和非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不低於11.5%和10.5%。

  據16家上市銀行2011年一季度報告來看,除民生銀行、華夏銀行、北京銀行沒有披露相關資本充足率情況外,其餘13家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普遍下滑。五大國有商業銀行中,農行資本充足率降至11.4%,核心資本充足率降至9.61%,未達到監管要求。

  資本消耗如此之快,一方面社會融資需求未降,銀行在傳統的“吃利差”模式下,依然需要出手放貸。

  《經濟參考報》記者根據央行數據初步計算,今年上半年中資大型銀行(包括國開行、郵儲行)新增貸款規模為2萬億左右,中資小型銀行新增貸款規模為1.3萬億左右。獨立財經撰稿人皮海洲(微博)分析稱,銀行業本身就有貸款衝動目前中國銀行業存貸差佔銀行收入的70%左右,因此追求放貸規模是每家銀行的本能。

  另一方面,平臺貸的風險計提撥備,銀行不得不“未雨綢繆”。不久前,審計局審計報告認為,由於融資平臺公司舉借的債務資金主要投向回收期較長的公益或準公益性項目,盈利能力較弱,有26.37%共計1734家融資平臺公司出現虧損。銀行貸款佔地方政府性債務總額的79.01%。

  這意味著,“銀行必須給這些損失單獨撥出適當的準備金,那麼無疑也對其收益成績帶來影響,資本金基礎也將相應減少。”清華大學經濟及管理學院副教授程致宇説。

  銀行轉型有賴利率市場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微博)指出,“事實上,目前銀行發展路徑依然是典型的高資本消耗,風險權重高的貸款業務居高不下。”

  銀監會對2010年銀行年報的統計顯示,凈利息收入、投資收益和手續費及佣金凈收入是銀行業收入構成的三個主要部分,其中凈利息收入佔比依然高達66%,商業銀行中間業務、中小企業業務等佔比較低,因此,銀行業對傳統經營模式依賴度較高的局面一時間難以轉變。

  民生銀行董事長董文標認為,銀行經營模式轉型,目的不外乎兩點:第一,減少對傳統大客戶的依賴,提高經營風險的能力,以應對利率市場化的挑戰;第二,降低資産的風險權重,提高非利息收入佔比,以減輕資本消耗的壓力。

  如果銀行不加速盈利模式轉型,那麼隨著資本日益消耗,一“缺錢”銀行便向市場伸手,儼然成為一種頑症。

  興業銀行資深經濟學家魯政委(微博)認為,中國經濟增長所需資金的80%都靠銀行貸款,如果銀行不貸款,經濟增長就會存在困難。然而,銀行信貸主導的融資結構與西方以直接融資為主的結構存在很大差異,但引入國際監管規則要有清醒認識。

  “西方銀行有很多表外業務,節約資本,而中國的信貸業務最耗資本。美國宏觀融資結構中來自銀行的僅佔15%,歐盟僅在45%左右,中國則高達80%。在這種情況下,不加區分實施同樣規則,可能會存在問題。這也是當前銀行進行‘割韭菜式’地發起一輪又一輪的發債、進行股權融資的原因。”魯政委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