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理財 >

10年收益不及銀行定存 “雞肋”投連險生存調查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2日 09:2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短短十二春秋,當年如黑馬狂飆的投連險,如今只剩下壽險市場0.8%的份額。

  投連險之殤,首先是資本市場波動的客觀原因。1999年首推後兩年,即遭遇2001年開始的股市下滑,客戶大面積投訴,保費規模一路萎縮。2006年因股市火爆再度鵲起,隨後又在2008年金融災難中演變為全國範圍的退保潮。

  其次在於保險公司營銷員銷售誤導和保險公司後續服務乏力的根結。做慣了“高調收保費 低調理賠”邏輯的保險公司,需要在投資理財能力和投資理財服務上有一個學步的過程。而人海戰術、以保費論英雄的規模化取向,亦會讓保險公司營銷員只剩下了拉保費一途。

  最後,在保監會讓保險回歸“保障本位”大勢下,一個小小的不計入保費規模的政策杠桿,就把投連險殺得體無完膚,由此演變為2009年以來的投連險式微、分紅險高張。

  華寶證券2011年投連險半年報顯示,投連險176個賬戶中,有135個為負收益,佔全部賬戶的77%。而上月剛推出的投連險的變種——變額年金保險,並未形成一種集體的新動力。因此,投連險消亡論一度甚囂塵上。

  銷售誤導之惡

  7月25日,是張建平(長沙)10年期“世紀理財”投連險到期日,她以6.06萬元投入最終只獲得約0.44萬元收益,年化收益率沒有跑贏銀行定存,更沒有跑贏CPI。而幾乎同時購買“世紀理財”的趙正(北京)日前則選擇讓保單中止,9年累計投入5.4萬元,其收益是0.346萬元,回報率6.34%。

  其實,如此收益算法存在認知誤區。每份投連險中有保障賬戶和投資賬戶分野及轉換問題,一旦營銷員或交代不清,或有意含糊,或後續服務不力,最後失利的都是投保客戶。

  以趙正5.4萬元為例,該筆資金並非全部進入投資賬戶。其首年所交6060元全部入保障賬戶;次年所交6060元有4860元入保障賬戶,1200元入投資賬戶;第三年(含)以後,每年780元入保障賬戶,5280元入投資賬戶。如此累計,9年5.4萬元共有3.8萬元入投資賬戶,佔比70.37%。

  而每份投連險投資賬戶非止一個,有穩健性賬戶和保守型賬戶等。“世紀理財”2008年全年虧損49.4%,而同期的平安保守型賬戶(保證收益)則上漲4%。Wind數據顯示,“世紀理財”9年累計收益139%,跑贏了上證指數(漲80.67%),且與滬深300指數(漲139.5%)持平。

  中宏保險深分營業主任王曉輝稱,每年投連險都有幾次免費轉賬戶機會。“營銷員售出投連險後,應據資本市場波動適時提醒客戶做轉賬戶操作,這是保證收益的根本。客戶對收益不滿多是該環節缺失。”

  營銷員一售了之,股市低潮期一旦襲來,客戶只能大虧作結。這也不難理解平安1999年首推投連險時的火熱,2001年股市下滑客戶大面積投訴的憤怒,以及此後的規模逐年下滑。據保監會統計,2001年,我國投連險保費收入達106.62億元,同增542.26%;2002年僅57.7億元,同降38%。

  2006年,隨著資本市場火爆,保監會當年和次年合計批復的新投連賬戶達130余個,擁有投連賬戶的壽險公司達21家。2007年全年上證指數漲幅近100%,部分保險公司的投連險份額甚至超過分紅險份額。

  2008年上證指數跌幅60.10%,大部分投連險賬戶損失慘重,引發了全國範圍的投連險退保潮。是年10月,保監會就投連險退保問題發佈風險提示,稱將對銷售誤導嚴厲打擊。是年底,部分保險公司停售投連險。

  市場式微之謎

  2009年,投連險十年,也是其全面消退元年。

  是年,保監會密集出臺了兩項措施,一是發佈新會計準則,令投連險和萬能險非保障部分的保費收入不再計入保險公司保費收入。二是銀行儲蓄櫃臺不得銷售投連險,僅限于銀行理財中心和理財櫃臺銷售,且新單躉交保費不得低於人民幣3萬元。投連險成為第一個被保監會點名設限的險種,這直接導致投連險和萬能險大幅下滑。

  截至2010年底,市場上只有188款投連險産品,146家保險公司中僅有27家推出投連險。招商信諾發行的投連險産品數目最多達22隻(以電銷為主),其餘發行産品較多的有瑞泰、海康、太平、平安、信誠、太平洋安泰等。其中,瑞泰人壽2004年進入國內市場時更一度堅持只做投連險,直至2008年投連險低迷時期才開始推萬能險。

  推出投連險的保險公司當中,合資和外資保險公司居多。保險三巨頭中,中國平安近年重心為萬能險,4年來都未有投連險新産品推出,中國人壽也只有4個投連險産品,而中國太保至今尚未涉足投連險業務。投連險式微,分紅險高張。大勢如此。

  據保監會數據,2011年上半年,分紅險保費收入佔壽險保費收入比重達91.6%,壽險市場“一險獨大”的問題日益突出。受結構調整政策導向和新會計準則統計口徑變化的影響,萬能險和投連險業務佔比由2010年同期的10.7%下降至0.8%。

  雪上加霜的是,另據華寶證券發佈的投連險2011年半年報統計,投連險176個賬戶中,只有41隻取得正收益,佔全部賬戶的23%,77%的賬戶取得負收益。其中,半年累計回報率最高的前三甲分別為國壽精選價值(6.13%),泰康積極成長型(3.62%)和金盛安心(3.06%)。收益最差的分別為國壽平衡增長(-15.74%),平安精選權益(-13.55%)和太平價值先鋒型(-10.83%)。

  投連險會消失嗎?“肯定不會!”某中資保險公司總精算師稱,“首先,從保險公司角度來説,虧損風險由客戶承擔,公司沒有任何風險。其次,每年都有固定賬戶管理費可以收,公司穩賺不賠。即使不計入公司規模保費,從豐富産品線和穩賺不賠角度來説,保險公司都不會停售投連險。”長期研究投連險的華寶證券分析師趙恒珩認為,“新會計準則助推了投連險業務在保險公司中獨立性的增強,投連險理財功能得到強化。”

  2011年6月,金盛保險推出國內首款變額年金保險——“保得盈”變額年金計劃,提供100%滿期本金保證,並幫助客戶實現增值。其實質是投連險+最低保證+年金化支付,可理解為保本的投連險,投資風險的一部分改由保險公司承擔。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表示,作為一個投資型險種的形態,投連險肯定不會消失。但是外資保險從來都不是國內保險市場發展的風向標。由外資保險引入的保險産品或銷售渠道,通常中資保險更能實現本土化的跨越式發展。“因此,變額年金保險能否成為拉動市場增長的新動力,關鍵還看中資保險的跟進力度。”

責任編輯:李小龍

熱詞:

  • 收益
  • 銀行
  • 定存
  • 調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