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財新觀察:拆除利率雙軌制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8日 07: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財新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利率雙軌造成價格信號混亂,令不同經濟主體遭受歧視性待遇;應打破利率管制,完成利率市場化的最後一役

  時下,官方利率與民間利率間日益明顯的背離,儼然構成“資金價格雙軌制”。鋻於其巨大的負面效應,決策層應果斷推進利率市場化,儘早並軌。

  近日,央行終於宣佈加息。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座談會時重申,“要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匯率形成機制等改革”,這些跡象令人期待。

  資金價格雙軌現象已不容忽視。7月14日,一年期和三個月期Shibor(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分別報5.2%和6.08%左右。考慮到民間借貸大量存在,官方利率與民間利率的實際差異更大。這種利率鴻溝,源自中國目前對貸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所設的利率管制。在當前宏觀經濟形勢下,打破利率管制,完成利率市場化的最後一役,尤為緊迫。

  今年年初以來,通脹步步走高,貨幣當局緊縮政策也不斷加碼。可能出於對經濟增長失速和其他現實因素的考慮,決策層對加息態度猶疑。上半年,央行主要依賴數量型工具。目前,大型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已達21.5%,創歷史新高。同時,監管層執行信貸額度控制和更加嚴格的日均存貸比要求,很多銀行貸款能力極大受限。

  頻繁的數量型調控導致市場在整體流動性充裕的環境下,部分時點嚴重缺血,結構性短缺愈發突出。市場利率隨之急劇攀升。6月中旬,銀行間市場7天回購品種利率大幅攀升至6%以上。由此,資金本就不寬裕的中小企業融資渠道更為狹窄,多數企業只能求助於民間借貸,民間融資利率比官方利率高出5倍-7倍,部分民間融資的年化利率達到30%-50%。

  資金價格雙軌制的後果還體現在,隨著通脹壓力加大,負利率狀況更趨惡化。以6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6.4%與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3.5%來簡單衡量,負利率達2.9個百分點。即使如有些官員和學者所説,通脹在今年六七月間見頂回落,全年CPI漲幅仍有望控制在4.5%-5%,而央行再加息25個基點,負利率狀況年內扭轉依舊無望。

  面對長期負利率對財富的侵蝕,居民迫切尋求儲蓄之外能提供更高收益率的投資渠道,直接的後果就是“存款搬家”,從銀行轉移至房市、股市等資産市場。若不能及時扭轉負利率局面,將助長資産泡沫。

  僅靠加息並不足以解決問題。由於利率傳導機制不順暢,有些市場主體對利率變化並不敏感,央行最終還需要採用信貸管控,並對商業銀行加以嚴格的窗口指導,但這種調控方式效率較低。隨著商業銀行陸續上市,融資手段進一步增加,資産或負債表外化趨勢加劇,貨幣調控的有效性愈加轉弱。

  利率雙軌的根本危害是價格信號混亂,無法準確反映資金供求關係。它還將令不同經濟主體遭受歧視性待遇。很多投資效率偏低的大型國企獲得貸款能力較強;而具有更高效率、代表經濟成長方向的民營部門則捉襟見肘。即使民營企業甘願接受貸款利率上浮,貸款申請也很難獲准。長此以往,必將影響全社會的投資效率,也不利於經濟轉型。

  在此形勢下,利率市場化就愈發緊迫。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放同業拆借市場利率以來,金融市場和貨幣市場利率基本實現了市場化。然而,對貸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的管制依然存在,成為利率市場化的最後一道關卡。

  利率市場化的桎梏,主要在於中國的金融市場分割及“二元化”金融格局。國有金融機構控制著絕大部分金融資源,通常充當國有企業和地方投資項目鉅額貸款的授予方,甚至向缺乏社會經濟效益的“政績工程”放貸;另有大量資金游離于“官辦金融”之外,向民營中小企業融資,形成利率較高的民間金融。打破市場藩籬正屬勢所必然。誠然,利率市場化也會帶來一定風險。監管層可能主要擔憂國有銀行強烈依賴息差收入的盈利模式將面臨嚴峻考驗,國有企業將難以繼續低成本獲得大量資金。但是,全面權衡成本與收益,利率市場化已如箭在弦,不得不發。

  利率市場化,將引發業態重新佈局和監管體製革新。銀行業盈利模式,必須隨利率市場化進程而改變。金融機構需要建立利率定價體系和風險管理體系。金融監管者則須考慮規範市場競爭行為的監督機制。

  改革開放之初的物資價格雙軌制雖毀譽參半,但畢竟在改革中起了特殊作用,且其並軌水到渠成般悄然完成,極大促進了市場經濟體制框架的搭建。如今,利率市場化仍存阻礙,但拆除利率雙軌已到果斷出手之時。此舉將大大推進要素價格市場化進程,從而使得中國市場經濟體制本固枝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