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劉煜輝:讓資金按市場方式重回銀行表內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3日 07: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證券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金融監管部門已開始加緊對日益膨脹的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進行清理。

  今年以來,被銀監會日均貸存比考核和央行量化緊縮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商業銀行,只能轉向理財産品、票據和委託貸款等手段。銀行“雙重表外化”的現象愈發嚴重。

  存款“出逃”到理財,是負債方的“表外化”;銀行大量代銷融資性信託理財産品,委託貸款急劇放量,是資産方的“表外化”。“雙重表外”業務的擴張,脫離了監管者的監管範圍,且表內表外沒有有效的風險隔離機制。表內貸款如果出現損失,可以靠撥備對衝;而表外貸款出現了風險,銀行為避免聲譽上的損失,就只能轉嫁給表內,被迫動用表內貸款替換理財資金。

  據統計,截至6月上旬,銀行理財産品總額已達7萬億元。今年以來銀行發行的理財産品有6000多只,已接近去年全年總量。年化收益率節節抬高,最高收益率甚至達到了7%。

  由於擔心可能存在的風險,銀監會最終叫停了信貸類銀信合作並出臺了72號文,要求銀行在今年年底前將“表外”資産轉入“表內”,並計提撥備。對於從事票據業務的銀行的資質也被要求更嚴格的限制。

  金融脫媒被視為當下利率市場化的最重要的突破。因為中國國內的債券市場利率、同業拆借利率、貼現利率已經基本實現市場定價,外幣利率的市場化基本到位,只剩貸款下限和存款上限方面存在管制。而在貸款利率方面,面對私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方面,銀行在貸款利率上有一定的定價能力。在流動性收緊的背景下,大企業的貸款利率也在上浮,取消貸款利率下限或擴大下浮比例目前來看意義不大了。

  存款利率市場化某種程度上似乎成為了中國整個利率市場化完成的“標誌”。觀察家們認為,應加快存款利率市場化,包括大額存款單、允許某些銀行差額化定價等,早日實現存款利率上限管制的退出。

  在筆者看來,這就意味著要加息。把利率市場化作為一種宏觀政策手段來使用本身就是對利率市場化的曲解。

  利率市場化應是一種機制。通過這種機制,中央銀行通過市場買賣證券的方式調控核心或基準利率,來“舞動”各種期限和各種風險水平的利率,而所有這些利率——資金的價格最終會對資金總量、配置乃至整個實體經濟産生“意想之中”的影響。

  中國顯然距此還很遙遠。只不過是因為通貨膨脹,使得經濟學家們把“要不要調整利息率”與“利率市場化”這兩個本來就屬於不同層次的問題,混為一談。

  從這個角度看,利率市場化是一個長變量的過程,是各种經濟體制條件成熟後水到渠成的一種結果。中國實現利率市場化要解決的可能遠遠不是實現存款利率的浮動和減小利差這些形式上的標誌,而是支撐利率市場化一系列背後的經濟條件、市場條件、監管條件以及體制條件。中國不是不可以立馬放開存款的上限控制。但放開競爭之後,某家銀行會出現可能的競爭失敗,而競爭失敗還會由政府兜底。這種“軟預算約束”道德風險的存在會加劇市場競爭。

  當下的困局根植于政府主導的資源分配體制。短期內宏觀政策需要考慮的,可能只能是儘量選擇一個減少這種機制影響的政策方向,而不是選擇放大這一機制扭曲效應的方向。推進利率市場化,首先得讓資金的供給和需求自然釋放,不能人為凍結。目前整個銀行體系二十幾萬億的資金被凍結,即便浮動存款利息也是一個不正常的利息。儘快結束甚至放鬆量化緊縮,回到價格調控的軌道,讓不應該“出表”的資金按照市場的方式重新回到銀行“表內”,這才會有一點利率市場化的真正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