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通脹難控 央行遭遇公信力悖論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0日 12: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證券市場週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消費者短期的通脹預期通常很不準確。央行為了控制通脹預期而爭取公信力實際上更多是民主政治的體現。“靠不住”的央行可能對經濟穩定更有利。

  【《證券市場週刊》特約作者 Paul Donovan】最近,公信力已經成為各國央行困惑的問題。歐洲央行已經以公信力的名義加息,而英國央行卻一直按兵不動,雖然2010年1月以來英國的通脹率已經高於其政策目標。美國也實施了特殊的貨幣政策措施,這令許多投資者感到擔憂。

  如何衡量央行的公信力?在一個更加政治化的決策環境中,消費者通脹預期在決定央行公信力中所起的作用明顯。媒體喜歡通過消費者對未來通脹的預期來評判央行政策的效力。如果消費者通脹預期攀升,那麼就認為央行在喪失公信力。

  但在我們看來,消費者通脹預期和公信力並非是衡量央行的統一標尺。這甚至在央行圈內也是不一致的。一些決策者抓住對消費者的公信力來鼓吹他們的觀點,而其他人則不注重公信力。

  央行公信力的理論比較簡單。如果一個央行具有公信力,那麼消費者通脹預期可能受控。但如果央行沒有公信力,通脹預期很可能顯著攀升。如果消費者預期未來通脹將升高,那麼今天他們就會要求漲工資來彌補未來實際收入的損失。

  央行通常會傾向於重點關注中期通脹預期,但在現實中,這個數據或不存在,或太靜態,無法為近期政策制定提供太多的指引。消費者的中期預測則與過去幾年平均情況的關聯度要較高。

  如果我們將消費者短期通脹預期作為央行公信力的“晴雨錶”,那麼央行該擔心了。近期,消費者對通脹的預期(12個月)遠遠高於各國央行提出的通脹目標。英國消費者近期通脹預期是4%,而英國央行設定的目標是2%;美聯儲則必須面對消費者通脹預期向5%靠近的現實。

  消費者顯然確信通脹是越來越大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央行仍能堅持寬鬆貨幣政策這很不尋常。消費者通脹預期高,無疑在破壞央行對抗通脹的能力。

  但從消費者的通脹預期與實際通脹的對比中,我們發現,消費者的通脹預期並不是在做預測,而是對現有形勢做出的反應。消費者基本上是以今天的通脹率為依據,預估未來12個月的通脹。當被問及未來通脹會如何時,他們的回答從根本上是以其對今天通脹的判斷為依據的。

  消費者只會從當前的高頻採購中做出推斷,並且假設今天的食品和能源通脹將決定未來的整體通脹率。因此,如果一個央行希望取得消費者的信任,關注核心通脹和未來趨勢是沒用的。建立對消費者的公信力最成功的辦法是抑制近期食品和能源價格通脹。

  這個局面令央行進退兩難。如果消費者如此不善於預測未來通脹,那央行為什麼還要關心其對消費者的短期公信力呢?衡量未來控制通脹成功與否的一個指標可能是消費者的短期通脹預期過高,消費者是通脹表現的一個不錯的反向指標。

  需要注意的是,通脹預期的重要性與薪資議價能力有很大的關係。如果消費者有薪資議價能力,那麼短期通脹預期(無論有多不準確)都將帶動未來通脹高漲。一個對消費者有公信力的央行能夠消除這種風險。在上世紀70年代的大通脹(當時薪資議價能力相對較強)中,消費者短期通脹預期確實引領了通脹的實際表現。

  不過,如果薪資議價能力較弱,央行關注的重點就不應該是其對消費者的公信力(不是第一位的),而是薪資議價能力的強弱及勞動力市場中的閒置産能。只有在薪資議價能力較強的情況下,央行才應該考慮對消費者公信力的問題。

  當然,在一個民主社會裏,選民的觀點需要被考慮(無論它有多大的誤導性),因此央行可能勉力建立公信力。換言之,央行爭取公信力實際上是民主的體現,而非處於經濟的考量。這意味央行可能尋求不必要的消費者物價公信力。

  看來,“靠不住”的央行可能對世界經濟才是最有利的。

  作者為瑞銀投資銀行環球經濟部副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