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供求失衡是如何釀成的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9日 15:1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財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文/冀志罡

  2005年下半年,“831”(土地招拍挂政策)大限到期,新項目上市驟然減少,供不應求初露端倪。售樓小姐開始對客戶的詢問電話不理不睬,購房者開始為了買房托關係走後門。至少從表面上看,供不應求的局面已經形成。但政府並不願意承認是自己的政策出了問題。相反,它將供求失衡的罪責,推到一個根本無法辯駁的群體身上,也就是炒房團。抑制炒房的措施陸續出臺。

  彼時,正值中國經濟剛剛走出“非典”的陰霾,通貨緊縮的陰影也剛剛退去。雖然提出了“雙緊”政策,但市場上商品房的供給量,尚未馬上減少。過去留存的大量土地和項目,尚在開發和銷售中。我記得,當時的樓市供求兩旺,市面上可選擇的項目很多,價格也還平穩,未見明顯上漲。

  然而,到2006年,售樓處門前已經排起了長隊。媒體一如既往地炒作陰謀論,指責開發商雇人托市。購房團也開始興風作浪。大勢的逆轉在不知不覺中醞釀成熟了。

  樓市由平穩轉向暴漲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雙緊”調控固然造成了供應量的減少,但僅此還不會造成瘋狂上漲的局面。更大的背景是,人民幣升值和新一輪通脹週期的啟動。

  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于2005年7月啟動,人民幣開始緩慢升值。這種漸進調整的方法,等於告訴大家人民幣將長期升值。套利資金自然不會錯過機會。邏輯很簡單,本幣升值是本國資産升值的同義詞,而容量最大的資産市場正是樓市。

  同時,根據歷史經驗,本幣進入升值通道後,順差將不減反增,外匯儲備也會加速積累。在強制結售匯的機制下,央行要把進來的外匯全部買回來,於是銀根日益寬鬆,信貸開始超速增長,通貨膨脹苗頭初現。

  這樣,把房價炒高的制度條件、政策條件和金融條件,就萬事俱備了。但要真正暴漲,還需要一點東風,那就是把房價哄上天的心理驅動力——公眾會相信房價將要暴漲,並心甘情願地入市埋單嗎?這最後一步,由地方政府來完成。

  某一線大城市的市長在會見外賓時,公開聲言本地房價要大漲;另一市政府則召集各方開會,商討“把房價哄上去”的辦法。在出口製造業中積累了大量現金的民營企業主們,嗅出了其中的味道,首先扎了進去。其操作手法兇悍,往往在一個樓盤購買幾十套或上百套的住宅,甚至將整個樓盤全部包下。這當然是地方政府所樂見的。

  其中的利益驅動不難理解。地價房價與地方財政狀況緊密捆綁,賣地收入的高低,房産交易量的大小,直接決定了市政當局的財務狀況。在“一切向錢看”的氛圍下,政府炒高房價的動力甚至比開發商還要強。

  隨著大量資金涌入樓市,隨著“雙緊”政策下入市樓盤逐漸減少,供求矛盾迅速激化。房産是一項資産,買漲不買跌是基本取向,一旦主流輿論認可了房價上漲的大趨勢,那麼不可遏止的暴漲就必將發生。我們看到,在2005年之後的幾年中,不僅富人,連收入不高的普通人,只要能湊個首付,都義無反顧地投入樓市。

  從市場的邏輯出發,供求失衡當然是房價上漲的首要原因。但對於樓市,我們必須追問,供求失衡是如何發生的?房産是資産,需求特徵與一般消費品存在本質的區別。一個麵包店老闆可以大體準確地預測一條街上的麵包需求,而一個開發商卻很難預測將有多少人來買自己的房子。麵包是難以儲存的速銷品,而房子是可以使用數十年的耐用品,其需求並不取決於當下的居住,而取決於對價格的預期。只要人們相信房價將繼續暴漲,他們就會在今天買入房屋“儲存”起來。

  從這個角度看,城市化也好,經濟增長也罷,都不是房價上漲的真正原因。從1995年開始,中國就啟動了快速城市化,但當時的房價在下跌;從2000年開始,中國經濟就一直穩定高速增長,但房價直到2006年才開始快速上漲。房價上漲——或者説房屋供不應求的真正原因,是國內投機資本的大量産生,以及地方政府人為製造的供給恐慌。

  那麼,地方政府為什麼要鼓勵炒房?直接的原因是招拍挂。下期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