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葉檀:個稅起徵點與房價挂鉤甚荒唐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04日 07: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證券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專題:聚焦個稅改革

  要保護自己的權益,必須了解基本的專業知識,否則名義保護實則剝奪,納稅人被剝奪了還在替他人數錢。

  提高個稅起徵點讓利於民、促進內需是既定政策,如何能夠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的利益,各方人士卻不甚了了。

  近日一項調查印證了這一點。《廣州日報》4月11日報道,在為期兩周的一項關於職場人士個稅改革調查中,共有3000余名職場人參與了調查。調查顯示,55.0%的人非常關注個稅改革,31.4%的人表示比較關注,共計86.4%的人表示了對個稅改革的關注。而“月薪超過當地一平方米房價平均數的,才繳納個人所得稅”的提議獲得追捧,37.7%的人認為這個説法很有道理,現在大城市中房價飆升,已經遠遠超過中小城市,生活壓力很大;25.3%的人認為這種説法操作難度太大,並不現實;24.1%的人認為這種説法儘管不現實,但是值得借鑒,能夠體現出一種因地制宜的理念。

  沒有國家的個稅與房價挂鉤,因為商品房價常常代表投資品價格,體現的是資本與貨幣市場的瘋狂,而個稅繳納的多少、起徵點的高低與消費領域密切相關,稅收要保障的是大眾的消費能力不下降,而不是投資能力的提升。個稅起徵點與保障房挂鉤同樣沒有道理,保障房隱含了政府的補貼,也就是説正是稅收支撐了保障體系,個稅起徵點與保障房挂鉤,是剝奪應該享受保障的低收入階層的福利。

  新建住房價格注水的空間非常大,該數據不僅包括新建商品房的上市價格,還包含一些保障型住房的價格,挪騰之後與房價挂鉤的意義不大。事實上,房價的真實性、統計口徑的科學性飽受詬病。如年度平均預售價格,即預售總金額/預售登記面積,其弊端是受成交結構影響波動較大,如果市場出現高端物業熱銷,那麼房價便會出現迅速上漲,反之房價便會下跌。但其中並不能完全區分多少比例是受成交結構影響,多少是實質性房價上漲。並且,動遷配套房以及經濟適用房是納入商品房統計的指標之一,將大幅的拉低房價。即便在客觀統計數據的基礎上,政府也可以採用提高動遷及配套商品房的供應比例來達到控制平均房價上漲的目標。

  以上海房地産市場為例,根據上海中原研究諮詢部數據測算,今年保障型住房供應量將達1150萬平方米、17萬套左右,接近去年的2倍。根據保障型住房供應佔市場整體供應50%的規劃目標,在房價增長低於經濟、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的設定目標,仍能使得普通商品住房出現30%左右的增幅而不觸發紅線,而2010年上海商品住宅(剔除配套及動遷)的均價漲幅為35%。

  在房價數據真假莫辨的背景下,個稅起徵點與房價挂鉤沒有什麼價值,反而偏離了最重要的主題。個稅起徵點上升,是為了保障納稅人的貨幣購買力、生活質量不下降,此時個稅起徵點上調的幅度只應該跟貨幣購買力挂鉤。民眾未來收入起伏不定,貨幣購買力下降是籠罩在中低收入階層的最大夢魘,最可行、最能保障民生的做法,是個稅起徵點與通脹率挂鉤。筆者一直呼籲,個稅起徵點與通脹率挂鉤,以保障民生、節約行政成本。

  德國已經做到了,在德國,僱主通過銀行賬戶發工資,個人所得稅中的工資稅可以直接從銀行工資賬戶中扣除,每年年底根據稅率變化進行調整,個稅稅率根據通貨膨脹率挂鉤。而我國為了抑制通脹,一度將國債利率與通脹率挂鉤以回籠貨幣,可見,與通脹率挂鉤不存在技術障礙,目前遲遲不做,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在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專欄)表示,每年討論個稅起徵點沒什麼意義,應該將其制度化,與通脹水平挂鉤。並且,個稅“起徵點”應每年提高,提高的幅度一定要高於通脹率。原因在於,目前公佈的居民消費價格(CPI)是各收入群體CPI的平均值,低收入人群的CPI肯定要高於平均水平,所以,“起徵點”的提高幅度要高於CPI。實務界的官員在退休後往往最能説實話,個稅起徵點與通脹挂鉤,實乃利國利民的大好事。至於個稅起徵點與其他數據挂鉤,不過是以保障民生的民意讓事情複雜化,無法實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