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盛會背後的資産狂歡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28日 09: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營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歷時6年的籌備,廣州16天的體育盛會,除了一騎絕塵的獎牌數目,亞運會給這座城市留下了什麼?又帶走了什麼?

  據統計,廣州市政府為籌辦亞運會共投入超過1200億元人民幣,投資額超過了倫敦2012年奧運會。而預算中僅有136億元直接用於亞運會,其餘的逾千億元均投放在城市建設,主要用於地鐵建設、道路配套、環境整治,亞運會前夕的廣州也成了熱火朝天的大工地。

  這個工地上除了常規的運動場館建設外,最轟轟烈烈的場景,對居民影響最廣泛的莫過於“三舊改造”和“穿衣戴帽”工程。

  今年初廣州啟動的“三舊改造”,改造舊城區、舊村莊、舊廠房的城市運動將持續10年,將為廣州新增353平方公里的建設用地,是目前市中心面積的1/10。整個舊城改造涉及動遷人口60萬、需要資金近千億元,而專程為亞運會拆建的房屋約1000萬平方米。舊城區舊廠房,一般位於寸土寸金的老城區,以亞運會的名義,大規模地拆遷整合土地資源,無疑是筆很好的買賣。

  在天河、越秀等六個老城區實施的“穿衣戴帽”工程,同樣耗資巨大,總計73億元,涉及107條街道辦,8萬多棟民居。這項以改造外立面裝飾、房屋配套完善為主的工程,甚至催漲了周邊二手房價格。

  在權力和資本的指揮棒下,以運動會的名義,城市在不斷地改變著它的生長方向,城市經濟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最具特色的是,中國兩次亞運會的舉辦,對經濟的影響更多地體現在地價房價上。

  1990年,亞運會的舉行使北京亞運村房地産商圈一夜崛起,並成為北京最具潛力的房地産板塊之一,當地房價從3000多元/平方米暴漲到1萬多元每平方米,一躍成為北京的新城區和新商務圈。

  而廣州亞運會與房地産的聯絡更為赤裸緊密。亞運會還未召開,整體打包的亞運村土地出讓,就一舉成為中國新地王,吸引各方眼球。緊接著,廣州市政府就已經開放選手村的建設單位供媒體參觀,展示了如何將運動員宿舍,賽後變身為中産私人住宅區,引發市民爭相搶購,亞運會的前夕熱身更像房地産盛會。

  反觀其他亞洲城市,亞運會的影響力更多地體現在對産業格局的積極影響上。漢城在1986 年和1988 年分別舉辦亞運會和奧運會。這兩次重大賽事,帶動了整個韓國的經濟景氣,促使高科技電子信息産品成為韓國的支柱産業。而1998年在曼谷第四次舉辦的亞運會,大量的運動員和遊客涌入,帶動了曼谷旅遊業的發展,成功地帶領曼谷經濟走出亞洲經濟危機。

  對中國政府官員來説,亞運會的召開,可以帶來節節攀升的GDP和耀眼的政績,對開發商來説,有大大小小的項目落袋。但亞運會能給當地居民帶來什麼呢?運動會召開前,廣州市政府就出臺各種措施,包括封江封路、車輛限行,又嚴管民間活動,讓民眾倍添壓力。對於以上種種不便,網民曾用一首粵語打油詩《廣州之歌》來總結:“搭車唔使錢,不過要安檢;通街都封路,搞埋單雙號;放學似打仗,生活無保障……”雖然廣州市政府對市民也做出了一些補償,如交通補貼,在亞運開幕當天放假等等,但這些補償相對於市民的不便而言,還是太少。如果説上述不便終歸是暫時的,運動會結束就可完結,那麼節節攀升的房價地價,卻是上得去下不來。

  實際上,近年來不少城市熱衷於舉辦花博會、世博會、全運會……這個會那個會,其真實用意大都脫離不開土地經濟這個根本問題,以運動會的名義大興土木,大修路橋,大搞基建,活動一結束,土地可以隨時轉為商業用地或商品住宅,以舉國體制,花大錢辦大事,落幕以後就走上了賣地圈錢的路徑,衍生出完整的“運動會經濟”“世博會經濟”。但這种經濟,並不是想從活動本身來賺錢,實際上也賺不了錢,那麼地方政府要的是什麼?一少部分可能是國家的面子,讓全世界見證中國的發展,比如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更主要的原因則是地方政府找到了一個大搞投資建設的藉口,拆能算GDP,建也能算GDP,除了光鮮的政績外,還能有理由向中央財政伸手要錢,各種項目立項招標,何樂而不為?

  各種盛會紛至沓來,權力和資本輪番上陣,城市被粉飾一新盛裝迎客,盛會成為政績工程和繁榮強盛的象徵,如果僅僅局限于舉辦前花錢折騰,舉辦後賣地圈錢,這樣的盛會除了勞民傷財外,恐怕只會成為政府官員和房地産商的狂歡。

  作者為安邦諮詢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