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27日 20: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觀察報
魏立華西裝革履,戴著無框眼鏡,能看得出是新近修剪過的短髮。“今天是個好日子,我心情非常激動。”他手執講稿,講話一開始甚至有些語噎。
11月22日上午蒙牛並購君樂寶發佈會上,當並購這一刻真正來臨時,石家莊君樂寶乳業有限公司(簡稱“君樂寶”)董事長兼總經理魏立華還是掩飾不住內心情緒的起伏。
十年前,蒙牛成立的第二年,魏立華在呼市和林格爾縣看到的蒙牛,還只是孤零零的工廠。那時,伊利已經是內蒙古乳業的第一品牌,蒙牛費盡心思,提出了創內蒙古乳業“第二品牌”;十年後,蒙牛“一流工業園區和國際先進的現代化工廠,以及蒙牛現代化的牧場”無一不讓魏“深感震撼”。此時,中國乳業“雙雄”的格局已經穩定,兩家年銷售額向300億突進的勢頭,越發讓同行難以企及。
面對這些競爭對手強勢進入他的領地,他有更好的選擇嗎?
魏立華不能不感慨。同樣是從零到第一,早在數年前就已經是華北地區最大酸奶生産基地的君樂寶,最終選擇以讓出控股權為代價,背靠蒙牛這棵“大樹”,去成就“做大做強”之夢想。
被爭奪
當魏立華決定這麼做的時候,向君樂寶拋出橄欖枝的並不只蒙牛一家。“在蒙牛之前,有其他品牌與君樂寶接觸過,不乏外資品牌和國內一些內資品牌。”他説。
有君樂寶人士向本報透露,這些意向者是:伊利、達能集團。
有消息人士透露,在中國酸奶市場中,蒙牛、光明、伊利、君樂寶排名前四位,其市場份額分別大致是22%-23%、20%-21%、16%-17%,8%。所以,無論是三甲中的誰,拿下君樂寶,都將對其酸奶市場的格局有決定性的影響。
對伊利而言,君樂寶可能還有一層更特殊的意義。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君樂寶在全國酸奶市場上的份額一度超越伊利,位居行業三甲。
達能自2007年與光明、蒙牛分手後,其核心業務酸奶,一直在尋覓適合的目標。2009年年初,達能的酸奶業務在華悄然重啟。目前,其酸奶産品“達能”、“碧優”主要在北京、上海、廣州有售,而生産工廠主要就是用之前收購妙士乳業的。有消息説,達能還有計劃在上海建廠。
不過,上述説法均未能得到伊利、達能與君樂寶官方證實。
在眾多追求者中,君樂寶最終選擇了蒙牛,後者以4.692億元獲得君樂寶51%股權,成為其最大股東。
君樂寶稱,保持君樂寶在並購後的“獨立發展”是君樂寶選擇與蒙牛合作的重要前提。
並購完成後,君樂寶董事會成員為7人,其中蒙牛提名董事4名;蒙牛委派首席質量官、財務負責人到君樂寶,君樂寶經營層維持不變,獨立運營;“君樂寶”及其附屬品牌將作為獨立品牌長期存在併發展。
君樂寶方面向本報表示,雖然董事長成員會有調整,但是魏立華仍然是君樂寶的總經理。
抉擇
在蒙牛並購之前,君樂寶正處在發展史上最風光的時候,也是魏立華個人創業生涯最精彩的時刻。
1995年,魏立華創辦君樂寶,那時起就將酸奶作為主攻方向。有接觸過魏的東方艾格高級乳業分析師陳連芳説,初創時期很艱難,君樂寶像個作坊似的做酸奶,那時的魏立華還會騎著三輪車去賣酸奶。
當時的伊利已經完成了股份制改造,進入IPO倒計時。1996年,有國資背景的“*ST伊利”在上交所掛牌上市。中國還沒有全國性的乳企,光明盤踞上海,三元據守北京。這是一個自由競爭的黃金時代。
個人創業的魏立華,憑其堅韌,在技術、設備都不懂的情況下,靠自己摸索、學習,逐步把君樂寶的規模做大。到1999年,君樂寶的銷售區域由河北擴充到河南、北京、天津、山東、山西等地區,成為華北地區規模最大的酸奶生産基地。上述接觸過魏的人説,他最大的特點就是特別能吃苦、有毅力。
2000年,魏立華做出了君樂寶發展歷程中的第一次重要合作:
引進三鹿集團,後者以品牌和部分資金入股,佔君樂寶總股本的34%。君樂寶更名為“三鹿君樂寶乳業”,作為三鹿集團旗下的一家合資企業,依託三鹿的品牌、技術、管理支持,其産能迅速膨脹。當時君樂寶生産“三鹿”酸奶,也生産自有品牌“君樂寶”的産品。
彼時的蒙牛,正值創業的第二年,初創者們為如何迅速在行業內立足而奔忙。當年,已經是內蒙古乳業第一品牌的伊利,年銷售額突破15億元;而蒙牛是2.47億元,不及伊利的1/5。中國乳業的另一重要角色光明,則已經在上海之外的內蒙古、黑龍江等地建廠,在北京、武漢、西安等全國大部分省會城市建銷售機構,從區域品牌發展為全國性品牌。
君樂寶專注于酸牛奶市場,借助與三鹿的合作,把市場越做越大。在2008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爆發前,三鹿君樂寶酸奶市場佔有率達到14.5%,在國內生産酸奶的企業中排名第三。
三聚氰胺事件後,君樂寶緊急與三鹿“劃清界限”,企業名稱恢復為“石家莊君樂寶乳業有限公司”,産品品牌去“三鹿”、留“君樂寶”。2009年上半年,君樂寶先後兩次共動用3390萬元,從三鹿手中回購股權。
沒有了三鹿的河北,對迅速轉入正軌的君樂寶寄予了厚望。即便在業內都被認為是為人低調的魏立華,被推到了臺前。
2009年3月,魏高調當選河北省奶業協會新一屆理事長。當天的奶協大會規格頗高,河北省政府、中國奶協、河北省工業經濟聯合會、河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悉數派要員出席。此後,這家民營乳企老闆的名字,高頻次地出現在當地重要的官方媒體上。
就在外界看來,發展勢頭迅猛的君樂寶,正肩負著“河北乳業第一品牌”的眾望努力前行時,魏立華做出了另一次重要的合作選擇:他個人及君樂寶另一大股東,按持股比例減持,將君樂寶51%的股權,作價4.692億元現金出售給蒙牛。
兩難
之前,魏立華一定反復問過自己,這是不是最好的選擇。
在他的時代,君樂寶人已經有很多傲人的業績。
三聚氰胺事件之前,君樂寶在全國的酸奶市場份額一度超過伊利。即使是在那個被三聚氰胺陰雲籠罩的中秋節之夜,魏立華都用“我們已經超越伊利,位居行業前三甲,成為中國酸奶的領導品牌”這樣的字眼,來鼓舞員工、合作夥伴、經銷商。
其首創的紅棗酸牛奶,單品一年銷售額4.6億元,佔君樂寶全年銷售的42%。君樂寶人私底下將自己的紅棗酸奶,比作飲料中的紅罐“王老吉”。
依靠企業家的個人智慧,倚重差異化的錯位競爭策略,究竟能支撐君樂寶這樣的“小塊頭”走多久?被這個問題困擾過的不僅僅是魏立華。
在今年9月,伊利投資5億元,在張北投建河北最大的液態奶生産基地。10月,新西蘭恒天然投資2億元的牧場項目落戶玉田……君樂寶的大本營,國內優質奶源帶之一的河北,已變成乳業巨頭的跑馬場。
最讓魏立華擔憂的事,已經發生在另一家區域性乳企身上。
今年7月,伊利、蒙牛投資數億元的液態奶新工廠先後在寧夏的吳忠、銀川開工建設。寧夏,是曾經風光無限的夏進乳業最後的避風港。有寧夏當地乳業人士曾向本報透露,今年年初,有風投和企業找夏進的大股東談收購,因為叫價太高,而未果。
熟悉蒙伊的人士説,一旦蒙牛、伊利的基地明年下半年正式投産,夏進在當地的工廠將很有可能 “無米下鍋”。
夏進的遭遇是魏立華最不願看到的。在君樂寶身上,他用15年的時間,盡其所能從零做到現在的年銷售收入12.6億元;而如果收歸蒙牛麾下,君樂寶只需用三分之一的時間,就可能將現在的業績至少翻一番,五年後做到30億到40億,從區域品牌躍升為全國品牌。
前述君樂寶人士直截了當地説,把控股權賣給蒙牛,股東套現獲利,君樂寶背靠蒙牛乃至中糧集團的“大樹”得以走向全國,蒙牛的低溫産品板塊迅速做大,這是個多贏的選擇。
實際上,小企業的創新並不能維繫企業的發展。比如紅棗酸牛奶被發現是一個巨大的細分市場之後,君樂寶的紅棗酸牛奶就被蒙牛、伊利、光明、三元爭相效倣。同樣的,經過一些公司拓展,當老酸奶這種品種被證明是一個巨大的新興市場之後,這些巨頭們又開始集體“賣老”。
通過創新來實現在乳業的增長,已經被證明是一個死衚同。就像在互聯網創業領域經常被提的問題——如果騰訊來了,你怎麼辦——一樣,乳業也在慢慢地朝向這個過程演化。蒙牛或者伊利來了,你怎麼辦。兵戎相見還是乾脆靠上這棵大樹?
斬首行動
三聚氰胺事件後,一些地方性乳企異常活躍,一度讓人錯覺,區域性乳企的春天來了:比如完達山、飛鶴、搖籃等,其廣告在央視黃金時段頻繁露臉,平時很小眾的奶粉品牌在局部地區的超市內貨架段暴增……
與這個設想相反,危機並沒有改變乳業座次和基本格局。有人戲謔地説,猶如打麻將停了一下電,雖有人乘機換了幾張牌,但輸贏的結局無法改變。
當國內四家上市乳企的2009年年報,在今年4月全部揭曉時,答案已經很明顯。與2008年幾乎全線虧損的慘澹情景相比,2009年乳業已恢復至快車道。四家企業的營業收入增幅從7%至68%不等,除三元食品(600429.SH)業績受累並購三鹿核心資産有虧損外,伊利股份(600887.SH)、蒙牛乳業(02319.HK)、光明乳業(600597.SH)三大乳企均扭虧為盈。
蒙牛、伊利的盈利狀況,甚至好于三聚氰胺事件之前的2007年,雙雄格局被進一步凸顯。2009年7月中糧集團入主蒙牛,更是讓蒙牛在這場較量中增加了籌碼。
有消息人士透露,近一年以來,蒙牛乳業高層在投資者説明會上經常會被質詢,手中擁有大量現金的蒙牛,為何不能找到讓股東有更多收益的機會。
查看蒙牛乳業一年多來的財報不難發現,在中糧入主之前,即2009年上半年,蒙牛乳業的凈現金(現金及銀行存款扣除銀行貸款總額)為28.7億元;中糧入主之後的2009年年底,凈現金約為54.8億元;到2010年年中時,凈現金額已有約60億元。
宣佈並購君樂寶後,蒙牛集團總裁楊文俊並不諱言,只要有機會,蒙牛還會繼續並購。對於並購對象,楊文俊開出的條件之一,是與蒙牛能夠在區域上形成協同效應。熟悉蒙牛的人士透露,並購將成為蒙牛今後甩開對手的主要手段之一。
蒙牛並購君樂寶,已經被業內視為全國性乳企整合區域性乳企的開始。
有“大炮”之稱的乳業人士王丁棉很有些偏激地説,像君樂寶這樣的年業績已做到10億的中型企業,剛發展起來就被大企業並購吃掉,這是大企業對中小企業的斬首行動,終極目標是導向寡頭壟斷。
而理智一些的業內人士則不無感慨地説,未來乳業間的兼併重組會加快,地方品牌的收購方,無非就是雙寡頭和外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