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房産稅終將推高房價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9日 09: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岳富濤

    最近公佈的“十二五”規劃建議中對於房産稅的提法,又有了微妙的變化。原本被市場認為箭在弦上的房産稅,在建議中變成了“研究推進房地産稅改革”。

    各界如此熱盼房産稅,是因為形成了一個主流意見:其他各種調控措施都是“撓癢癢”,只有房産稅是降低房價的“終極大殺器”。

    粗略總結一下,邏輯有二:一是地方政府獲得穩定稅源,將改變完全依賴土地財政的局面,高房價之源頭被掐斷;二是增加持有成本,需求大大降低,供需關係轉變。

    這兩個邏輯乍聽有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深陷詭譎樓市中的眾多利益相關方,各自的行為模式沒有這麼簡單。

    地方政府推高地價動力更足

    將覆蓋住宅物業的中國房産稅(對商業物業一直在徵收),與全球多數國家通行的物業稅,有一個本質上的區別,就是只對房屋建築本身收稅,而不涉及土地部分。

    英美各國地方政府基本沒有土地出讓金的收入,主要財政收入來自年繳的物業稅,徵收對象包括了土地及附著其上的建築。因此地方政府有動力將收入用於社區建設,包括硬體和軟體,以吸引人氣,提高本地房價水平。


  中國房産稅只對建築徵收,政策制定者並非沒有考慮過土地房産二合一的徵收模式,但中國城市土地屬國有性質,房屋所有者只擁有數十年的租賃權。如果開徵真正的物業稅,將面臨一項根本大法改變的難題。

    由此可見,土地出讓金在今後很長時間內仍然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面對“GDP指揮棒”的地方政府仍然需要大筆財力支持自己的大規模投資,不會因為有了一筆房産稅收入就降低土地出讓收入,不斷抬高地價的動力依然十足。

    更有甚者,如果完全以“經濟人”的定位來揣測地方政府未來的行為方式:地方政府完全有動力以推高地價的方式不斷間接推高存量房價,以獲得更高的房産稅收入——因為新設定的房産稅的徵收基數不是原始購入價,而是每年新的評估價。

    歷史證明:物業稅與房價無關

    次貸危機是如何産生的?正是此前持續多年的美國房産熱潮。美國開徵物業稅已有百年曆史,在這100年裏,美國經歷了多次房産泡沫;日本也早已開徵物業稅,但泡沫期房價漲幅不比中國遜色,一個東京的地價能買下整個美國;英國早在14世紀就有了物業稅的雛形,現在倫敦高端公寓的價格高達60萬元人民幣/平方米以上;近在咫尺的中國香港,也開徵了物業稅,房産價格的波動幅度超過內地任何一個城市。

    因為開徵物業稅就導致房價逆轉?這樣的事在開徵物業稅的所有國家和地區都沒有出現過。

    流動性長期氾濫導致需求難減

    中國經濟正處於長期上升通道,經濟規模的快速擴大必然帶來貨幣發行規模的大擴張;再加上人民幣不可自由兌換導致的大規模被動貨幣發行,還有掌握社會資源的數個階層合法非法財富的迅速擴張,都對保值投資品有極大的需求。

    無論是中國兩千年來的傳統,還是十多年來房地産市場螺旋上升的現實,都對中國人的投資模式有極大的影響。契稅從1%調高到3%,營業稅從0變成5.5%,房貸利率從7折變成1.1倍,都沒能擋住房價的瘋漲。對於每年增加0.3%~0.4%的持有成本,很多人依然希望獲得預期10%、20%、50%的房價漲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