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消費調查頻道 >

防不勝防的食品安全到底有沒有“門檻”?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30日 09: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近一段時間裏,一連串關乎食品質量標準乃至食品安全的事件喧囂不已:從生乳新國標不升反降、麥當勞的麥樂雞被疑化學物超標,到香料調和的五常“香米”現身超市、碘鹽含量調整引發各方疑慮,還有聖元乳粉疑致嬰兒性早熟、三聚氰胺“重出江湖”……這些問題一方面凸顯了食品安全檢測、監管之被動與缺位,一方面又暴露出相關標準制定難、執行也難的窘境。食品安全究竟有沒有“門檻”?

  其實,食品安全是相對的。首先,沒有絕對安全的食品。食品中含有的化學成分徹底無毒,絕難實現;有害與無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使用量、使用條件與使用方式。實際上,我們通常所指的安全食品,意即其風險在可接受水平範圍之內。

  其次,食品添加劑是食品中的正常成分,在食品製造和加工中必不可少。國家對於食品添加劑能否使用、使用範圍及用量等都有明確規定,而只要食品生産企業嚴格按照國家標準正確使用添加劑,是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的。事實上,近年來發生的多起食品安全事故,幾乎都是非法添加化工原料所致(三聚氰胺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只是在出現了嚴重的中毒事故之後,這種非法添加的物質才會被發現)。

  第三,在進行食品安全評估時,確實很難週全地考慮到所有的因素;由於食材眾多,行業標準往往也難以窮盡一切可能性來實現食品的“零風險”。食品中所謂的“標準值”,不是指檢出成分超過此值一點就意味著“危險”的數值,而是經過慎重“處理”、附加了“多重”安全因素的保險數值。

  要了解健康損害的風險與“標準值”之間的關係,就要提到食品添加劑和污染物的安全評估。其實,各國法律都有規定,藥物、食品添加劑以及食品污染物,都必須進行安全性和風險評估,以便據以制定暴露上限值,建立劑量與反應(症狀)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用圖表來表示,就是所謂的“劑量-反應”曲線。

  我們的毒物學家,通常借助給試驗動物喂食一定數量的化學物並觀察之,繪出“劑量-反應”曲線,來判定毒性效應開始變得明顯的那個劑量門檻——“無明顯有害效應劑量”,用以評估化學物的風險。下一步,利用這個門檻值,再加上安全因素,就可以決定某種食品添加劑的每日可接受攝取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簡稱ADI)、某種食品污染物的每日可忍受攝取量(T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