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消費調查頻道 >

超市自製食品質量無保障 五大問題暴露安全隱患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27日 13: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美味誘人的滷肉、色香味俱全的涼拌菜、製作精美的各式甜點……現如今,超市內的自製食品幾乎涵蓋了家庭烹飪的各個方面。對主婦而言,可以“一站式”購齊所需的菜肴,的確是既方便又省心。但這些主要依靠手工製作或現場加工的自製熟食,真能放心享用嗎?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公佈的我國首份《超市食品安全調查報告》顯示,在全國32家大型連鎖超市中,41%的超市其自製食品銷售額佔到總銷售額的5%左右,但不少自製食品卻存在著保質期不明、衛生不合格等安全隱患。這其中既有超市自身存在的問題,也有市場監管方面需要完善的地方。

  -五大問題暴露安全隱患

  目前,自製食品已佔據超市食品櫃的半壁江山,自製食品因具有新鮮美味、按需現做、即食方便等特點,而受到消費者的青睞。但近期筆者與相關執法人員走進多家超市,通過暗訪及尋訪等多種形式,發現超市自製熟食衛生與質量並不令人樂觀。其中在饅頭、烙餅、包子、麵條、冷切肉、香腸、炸雞、滷肉及各式涼菜、糕點等食品的製作、售賣過程中,明顯存在衛生、質量隱患。

  “當天生産”無從考證。用包裝日期取代生産日期來蒙蔽消費者,是許多超市在自製食品售賣過程中採用的“障眼法”。現場發現,無論是消費者購買豆腐等半成品,還是饅頭等主食及滷肉、炸雞等熟食,超市工作人員都會在稱量後,再通過自動打碼機打印一張不幹膠紙標,這個日期標明雖為當天,但那些放在櫃臺裏的食物究竟是哪天生産的就不得而知了。

  常在超市購買自製食品的市民王女士對此很擔心,她告訴筆者,每次問超市裏工作人員那些食品是什麼時候生産的,答覆都是“當天的”,但有時候她下班已經很晚了,到超市採購時,發現那裏的自製熟食還有很多。“會不會過期了還在賣呢?”不少消費者都有這樣的疑問。

  配料標識嚴重“縮水”。在某超市糕點區,筆者隨手拿起一包瑞士卷,發現標簽上除了名稱、重量、包裝日期、價格以外,並沒有別的標識。尤其是沒有配料表,添加劑的使用情況更無從知曉。而據相關執法人員介紹,多項國家標準都對食品包裝、標識等項目做出了明確要求,自製食品也在其約束範圍內。其中,《食品標識管理規定》指出,食品標識應當標注食品的配料清單,在食品中直接使用甜味劑、防腐劑、著色劑的,應當在配料清單食品添加劑項下標注具體名稱;使用其他食品添加劑的,可以標注具體名稱、種類或者代碼。顯然,超市自製食品標識的“縮水”並不合情合理。

  保質期限各自為“政”。超市自製食品往往未標注保質期,且不同超市保質期限也不同。如同樣是豆腐,一家超市規定的保質期是5小時,而另外一家超市則規定為一天。在前一家超市調查時,豆腐已在櫃臺裏躺了將近4個小時,不知道在剩下的1個小時中是否能順利賣出去,而即便賣出去,消費者也並非馬上下鍋製作並食用。這樣一來,就遠遠超過了保質期。筆者就此問題詢問工作人員時,得到的答案是“由於製作工藝和保存設備不一樣,每家超市要求的保質期都不同。”這種答案,也讓消費者無從判斷。

  衛生要求形同虛設。調查顯示,大多數超市要求自製食品經營者實行封閉式銷售管理,還專門配備有防塵罩、口罩、手套、帽子等衛生防疫設施,但執行過程卻不盡如人意。在一家超市現切現賣的熟食櫃臺前,工作人員的口罩僅是兜在下巴上擺個樣子,而在操作過程中還一直對著食品説話,唾沫橫飛;製作饅頭、豆腐等食品的工作人員大部分都沒有戴手套;工作人員把用來蓋豆腐用的紗布拿來擦了擦桌子,然後繼續鋪在豆腐上。一些促銷食品沒有任何阻擋地擺在開放的空間,任何一位顧客都可以密切接觸,而後又丟在一邊,有的顧客還會將鼻子湊近聞一聞,其他顧客看見了,心中有説不出的滋味。

  涼菜售賣超過時限。炎炎夏日,超市的自選涼拌菜自然受到了人們的喜愛。但據消費者趙女士反映,她經常到附近一家超市購買涼拌菜,可是買了幾次之後卻發現不太新鮮,她懷疑超市賣的不是當天的涼拌菜。而且涼拌菜是消費者自己挑選,衛生問題也不能忽視。有的顧客用完了夾子就順手扔在了拌菜上,另一位顧客拿起來再用,不知不覺中涼拌菜變成了“亂拌菜”。

  根據商務部發佈的《超市食品安全操作規範》要求,製作好的涼菜應在4小時內銷售完畢,並用指示牌明確告知消費者選購後儘快食用。但大部分超市銷售的涼菜已經遠遠超過了這個時限。

  -多元經營留下管理漏洞

  調查發現,很多超市租賃櫃臺都有獨立的營業執照,但同樣的租賃櫃臺,自製食品卻沒有相應的營業執照和衛生許可證,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自製食品在監管環節上還存在著需要改進之處。大中型超市如此,一些小型超市更不容忽視,在一些鄉村小超市,經營的熟食是進場經營商的特定鹵貨,但除此産品外還存在非該經營者的涼菜,這些産品的質量到底如何不得而知。據介紹,産生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各超市自製食品經營方式多元化,有的承租給個人或單位,有的是食品公司提供半成品,超市人員進行現場切分加工,這种經營方式無疑會留下管理漏洞。

  一般食品從生産到進入消費者口中,要經過兩個環節,即生産和流通,而超市自製食品把這兩個環節合二為一了,很容易形成管理上的“真空”地帶。另外,一些租賃櫃臺規模小、分散、缺乏統一性,難免有個別承包者見利忘義,企圖在食品衛生上矇混過關。

  有關人士指出,為防止出現管理“真空”,超市、聯合經營的廠家、承租的個人以及監督部門都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共同維護食品質量和安全。超市作為第一責任人,首先要建立健全各種食品安全與衛生管理制度,嚴格把好租戶入店關,提高經營門檻;對食品製作人員要進行統一培訓、管理,以提高他們的食品安全意識和製作水平,同時更要加強現場監管。而廠家和承租的個人作為第二責任人,應承擔自己提供的半成品、成品以及原材料的衛生安全責任。要認真落實進貨驗收制度,把好進貨關;在生産加工過程中,嚴格執行食品衛生與質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並按照有關標準進行生産加工。監管部門則應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嚴肅處理違規事件,將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切實保障消費安全。

  -標準缺失,全程監管亟待完善

  據了解,目前針對超市自製食品有兩個規範,一個是衛生部的《散裝食品衛生管理規範》,一個是商務部的《超市食品安全操作規範》,但它們都屬於行業管理,而不是行政管理。對於質量問題,質量檢測的前提是要有一個標準。散裝食品在生産中有標準,而自製食品和散裝食品的一個顯著區別就是沒有標準,因此無法檢測。行業沒有標準,企業也沒有標準,要真正實現全程監管,首先需要制定和完善相關標準。

  近年來,國家質檢總局要求數百種食品必須取得生産許可證、加貼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標誌“QS”,但這一規定卻沒有將超市自製食品納入範圍,監管上一直存在漏洞。而在採訪中,有關超市的負責人告訴筆者,超市衛生狀況也不能一概而論,有好有壞,目前,多數超市執行的是衛生部《散裝食品衛生管理規範》,並未對超市自製食品的生産銷售提出具體的衛生標準,希望統一的行業規範能夠儘早出臺。

  -選購超市自製食品有講究

  面對琳瑯滿目的超市自製食品,許多消費者總是擋不住其誘惑。那麼,面對超市的自製食品,消費者在選購時應注意哪些事項呢?選擇口碑較好的大型超市。一般大型超市經營的自製食品,加工與銷售完全分離,有四面密閉的獨立售賣櫃,並有專人售賣;同時有防塵、防蠅設施,使用消毒器具,因而應成為消費首選。

  注意查看標簽。要注意選擇標簽標注齊全規範,生産日期、保質期真實完整的産品;同時要觀察包裝是否破損。對標簽不完整、包裝破損的儘量不要購買。

  最好選擇新鮮的、剛出鍋的産品。購買熟食以新鮮、剛出鍋的産品為好,同時要嚴格按照要求貯存;食用前務必要再次煮熟、殺菌,並在2小時內進食;隔餐、隔夜或冷藏的熟食,食用前一定要加熱,預防食物中毒或其他疾病;鹵貨容易存在亞硝酸鹽、色素等成分,不要經常吃,買回去後最好再重新加溫。

  涼拌菜儘量少買少吃。由吃涼菜引起食物中毒的例子並不少見,消費者要儘量少買少吃;對色彩艷麗、味道奇特的涼菜最好不要購買;對買回家的涼菜最好再增加一些醋、蒜等調味品,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殺菌作用。

  增強衛生安全意識,改變不良消費習慣。作為消費者,既要遵守社會公德,維護公共衛生,鄙棄一切不良習慣,做到文明購物;又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辨真識假能力,做到合理選購食品,科學消費食品。如不要購買裸露擺賣的熟食;在購買食品時,不要隨意觸摸;對於購買的散裝食品,應要求營業人員稱量,切勿直接動手。另外,要警惕超市的打折促銷活動。一些超市針對馬上過期的食品往往打折促銷,此類食品安全指數不高,消費者切勿貪圖便宜而大量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