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馮雪松追蹤采寫方大曾事跡座談會發言摘編

各界聲音重現 2016年04月20日 12:14 A-A+

曼葉平 馮振宇攝

曼葉平 馮振宇攝

以生命作火種,鑄就永遠的豐碑

人民日報社研究部綜合室主任 曼葉平

消失沉寂在歷史的忘川數十年的傑出新聞攝影記者、“七七事變”報道第一人方大曾重歸我們的視野,被人們追憶和銘記,令人感動;央視高級編輯馮雪松歷時15年,不辭辛勞,追蹤苦尋方大曾短暫而燦爛的人生經歷,以紀錄片、圖書和文章等形式,成功再現了一個鮮活真實的優秀戰地記者形象,令人震撼;在這樣一個特別的日子裏,中國記協專門召開座談會,這更是令人欣慰。

下面圍繞當代新聞工作者應具備的品質,重點就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問題談四點感受。

一、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我國新聞事業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劉少奇同志在《對華北記者團的談話》中曾指出:“你們的筆,是人民的筆,你們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不斷適應形勢發展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的有機統一,著力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和陣地意識,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全黨工作大局服務。

對優秀記者馮雪松而言,跨越80多年時空阻隔,耗費15年光陰,克服重重困難,鍥而不捨地追蹤采寫方大曾的事跡,重現這位年輕的優秀戰地記者的精神風貌,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發掘歷史遺存,彌補國家記憶,傳承民族精神,鼓舞激勵後人。“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他的新聞實踐與追求,是自覺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真實體現,是忠實履行黨和人民所賦予的神聖職責使命的生動宣示。

二、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原則。著名記者范長江曾説過:“有了健全高尚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聞記者。” 美國報業先驅普利策有句名言:“記者是國家航船上的瞭望哨。他要站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他不計較自身的成敗、榮辱,而是為了信任他的人民服務。”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工作者要發揚實事求是的作風,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忠實地記錄歷史,如實地反映現實,傳遞時代正聲,弘揚社會正氣。任何誇大其詞、道聽途説、弄虛作假,都是有悖于新聞工作者職業精神、職業道德的。

為了還原一個真實、傑出的方大曾,自1999年底至2014年底,馮雪松蒐集查閱了大量文獻和影像資料,努力尋找知情者,並先後兩次沿著方大曾通訊報道中提及的最後路線進行尋訪拍攝,往返行程數千公里,採訪了百餘位戰爭親歷者、專家學者和新聞同行,獲得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鋻於此,他拍攝的紀錄片《尋找方大曾》和撰寫的圖書《方大曾:消失與重現》一經面世,即好評如潮,廣受關注,多次獲獎。

三、具有崇高理想和奉獻精神。新聞記者是一個既光榮又艱辛、既風光又危險的職業。為了真實、準確、全面地報道新聞事件,哪有風險、有災難、有衝突,記者就要第一時間出現在哪。只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確立崇高的新聞理想,弘揚執著的新聞精神,才能在開展新聞報道和輿論引導工作中申明正義、不畏艱險、追求卓越,甚至不惜獻出寶貴的生命。在中國新聞史上,這樣優秀的記者不勝枚舉。方大曾和馮雪松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中國新聞史學界泰斗方漢奇先生閱讀《方大曾:消失與重現》後,對方大曾和馮雪松分別作出如下評價,“方大曾有關盧溝橋事變和抗戰前線的一大批新聞照片,是對偉大的全民抗戰的忠實紀錄。它體現了抗日軍民抵禦外侮敵愾同仇的民族精神,鼓舞了士氣和鬥志,也保存了許多拍自第一現場的珍貴畫面,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我們為歷史上有過如此傑出的新聞攝影記者感到驕傲。他將永遠活在我們的心裏” ;“馮雪松的這部專著,把湮沒了八十多年的一位傑出的新聞工作者和攝影記者方大曾推到了歷史的前臺,讓他的名字開始為公眾所知曉,這是對中國新聞事業史人物研究和中國戰地新聞攝影史研究的一大貢獻”。 方老的評價,代表了民眾的心聲,是對方大曾、馮雪松崇高的新聞理想和新聞精神的盛讚與致禮!

四、具有淵博學識和卓越才華。新聞職業要求從業人員緊跟時代步伐,心繫人民群眾,濃墨重彩地弘揚時代精神,謳歌人民的偉大創造,表達人民的願望和心聲,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如果學識淺陋,表達方式陳舊,那麼做出來的報道便會蒼白無力、空洞乏味,缺少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僅達不到應有的傳播效果,職業精神、職業道德更是無從談起。因此,新聞工作者只有不斷提升文化知識素養,使自己真正成為讓人信服的“行家裏手”,才能創作出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經得起時間檢驗的新聞精品。

馮雪松鏡頭下和筆下的方大曾,以攝影和通訊報道見長,是一位學識淵博、卓有才華、勤奮多産的名記者,在當時與范長江、徐盈等同負盛名,被後輩稱為中國的羅伯特 卡帕。他的攝影報道最突出的特點,是把寫通訊報道和拍新聞照片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藝術攝影和報道攝影協調一致,達到了真實、鮮明、深刻、感人的效果,例如,《我們為自己而抗戰》《衛國捐軀》等專題攝影報道,影響深廣。

馮雪松高深的職業素養和造詣,也為他的作品贏得了諸多榮譽:紀錄片《尋找方大曾》于2000年11月8日在中央電視臺首播,該片榮獲第十五屆全國電視文藝星光獎;專著《方大曾:消失與重現》自2014年11月出版後,受到業界的廣泛關注,引發了一股“方大曾熱”。新華社、中新社發佈的內容被大量轉載和轉發,《光明日報》、《文匯報》、《大公報》、《北京青年報》、人民網、新華網、中央電視臺等媒體對此都做了相關報道,影響甚廣。

方大曾和馮雪松兩代記者的感人故事昭示我們,新聞工作者的崇高理想、職業精神和職業操守,值得用生命與激情去體驗,去追尋,去實現。當前,廣大新聞工作者要繼承和發揚黨的新聞工作的優良傳統,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自覺踐行“走轉改”,大力弘揚職業精神,恪守職業道德,以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新風貌,進一步做好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宣傳報道,為黨的新聞事業作出新的貢獻。

編輯:張迪 責任編輯:
860010-112105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