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馮雪松追蹤采寫方大曾事跡座談會發言摘編

各界聲音重現 2016年04月20日 12:14 A-A+

2

張曉魯 馮振宇攝

做民族精神火種的傳遞者

北京電視臺要聞部副主任 張曉魯

參加這次座談會,我第一次接觸到方大曾這個名字,隨後我上網查閱了方大曾的相關資料,觀看了央視記者馮雪松同志拍攝的紀錄片《尋找方大曾》,同時還觀看了CNTV中國網絡電視臺的訪談節目《一個時代的倒影——尋找方大曾》,這使我對方大曾這個人物有了更深的、更全面的了解。他的事跡使我感動,也引發了我對新聞工作和記者職業的進一步思考。

方大曾作為一名戰地記者,在國家民族危難之際,他選擇了與國家同甘苦、共患難,用自己的作品記錄了危亡時刻中國人的民族精神,用自己的行動傳承著民族精神的火種。馮雪松同志通過拍攝紀錄片《尋找方大曾》,以及用時15年撰寫的《方大曾——消失與重現》,讓方大曾這樣一個消失在抗日戰爭硝煙中的記者形象得以重現,使我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方大曾的精神力量。應該説,方大曾以他的愛國情懷和記者的專業素養樹立起中國戰地記者的豐碑,而馮雪松同志則以新時代記者的責任感和鍥而不捨的精神,讓方大曾的形象重回人們的視野,讓方大曾的精神得以鼓舞后輩,正是通過方大曾和馮雪松這樣兩位身處不同時代的新聞工作者的努力,才實現了我們民族精神火種的傳承。

在觀看紀錄片和查看資料時,有兩個詞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中,一個是“責任意識”,一個是“職業素養”。

正如范長江同志所説的:“我們當新聞記者的人,有將各種關乎國民的政治問題,及早、詳細、公正為讀者報道的責任”。正是這種“責任意識”,使方大曾和同時代的范長江等一大批記者,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能夠義無反顧地奔赴抗戰一線,奔波于炮火連天的戰地,用鏡頭和紙筆記錄下一個民族抗爭的歷史。也正是這種記者的“責任意識”,才使馮雪松能夠一直追尋方大曾的足跡,他把“尋找方大曾”的過程上升到“對抗戰史和民族精神的展現”的高度來認識,所以才能用15年的時間,深入挖掘人物故事,讓世人知道曾經有一位名叫方大曾的中國戰地記者,以及他為國家做出的貢獻。這種在兩代記者身上體現出的“責任意識”,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應該大力提倡的。作為新聞記者,我們應該時常自問,是否擔起了我們所應擔負的職業責任,是否擔起了傳承民族精神火種的歷史責任。

從方大曾和馮雪松身上我們還能感到極高的“職業素養”。在紀錄片《尋找方大曾》中,戰地攝影師唐師曾説“可以想見,當時方大曾的雙腳正是踩在泥地上深深的車轍裏,才能拍出這樣的照片。”的確,方大曾正是用自己的雙腳丈量著戰火中的祖國,正是用近距離的拍攝,才留下了中國軍民奮起抗爭的生動影像。而馮雪松也正是在“或火車、或長途汽車、甚至徒步去前採”的過程中,才能與方大曾越走越近。正如他在接受採訪時所説的,拍攝過程也是學習方大曾作風的過程。在兩代記者身上,我們所感到的“職業素養”,也是我們今天所需要的——站在泥濘的車轍裏才能體會和展現戰火中祖國和人民的苦難,走得離人物近一點,才能理解和展現他的生動面貌和精神境界。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之際,北京電視臺作為首都媒體,也是方大曾家鄉的媒體,不但要繼續尋找方大曾、繼續講好方大曾的故事,大力宣傳方大曾的事跡,同時,我們還要讓編輯記者學習和弘揚方大曾和馮雪松身上所體現出的“責任意識”和“職業素養”,通過堅定“責任意識”和提高“職業素養”,使自己成為一個合格的記者,成為 “民族精神火種的傳遞者”。

編輯:張迪 責任編輯:
860010-112105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