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馮雪松追蹤采寫方大曾事跡座談會發言摘編

各界聲音重現 2016年04月20日 12:14 A-A+

白繼紅 馮振宇攝

白繼紅 馮振宇攝

大局觀蘊含崇高情懷 深調研練就過硬本領

新華社新聞研究所新聞理論與新聞史研究室主任 白繼紅

一個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記者,通過對採訪對象事跡的持續探求所表現出來的敬業精神、品格力量,不只是具有超越個體的普遍價值,而且具有超越時空的恒久意義。

中央電視臺高級編輯馮雪松歷經15年,對方大曾事跡的發現、挖掘、解讀與再現,是一個有歷史使命感的新聞人對另一個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新聞人的精神共鳴與惺惺相惜。如果説方大曾是在戰爭這種極端情境、在重大歷史進程中用生命來見證、記錄,從而放大了生命的維度,那麼馮雪松對這樣一個光彩照人的人格體的眷顧與觀照,則是在跨時空的歷史追尋和同氣相求的精神呼應中,為當下、為時代樹立了新標桿、新價值。

這種一脈相承、遙相呼應的精神,其實就是大局觀點和調研精神。

一、向著大局,奉獻忠誠:這是馮雪松15年持續探求方

大曾事跡始終能夠堅守職責的關鍵之所在

大局觀,旨在高瞻遠矚,高屋建瓴,是戰略起點。調研,旨在腳踏實地,求真務實,是戰術執行。二者結合,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方可成得事功、成就事業、成全品格。這也正是馮雪松的可貴之處。

記得看過一個漫畫叫《這下面沒有水,再換個地方挖》,挖水的人每次都挖得很淺,或深得不夠,淺嘗輒止或功敗垂成,非常可惜。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堅持到底都能挖到水,但是沒有堅持到底的決心是一定挖不到水的。這裡,既需要基於大局觀點的戰略判斷和精準著力,又需要調研精神的堅持不懈和深挖博取。只要找對了,認準了,就應該不輕言放棄,不半途而廢,不忘初心,不計一時,不憂將來,執著前行。汪國真最廣為傳頌的詩《熱愛生命》中“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就是這種精神的寫照。“選擇遠方”就是定位大格局,“風雨兼程”就是矢志不移、無怨無悔地向心中的高地跋涉。這是最實在的職業成功學,也是催人奮進的勵志箴言。馮雪松在探求方大曾事跡的道路上,正是實踐了這種精神。

二、向著崇高,腳踏實地:這是馮雪松15年持續探

求方大曾事跡始終能夠執著前行的力量之所在

現在講大局觀,講深入調研,是針對時弊的,是有難度的。在當下,雖然沒有方大曾時代面臨的戰火的洗禮與考驗,卻有很多糖衣炮彈的誘惑與虛浮喧嘩的侵擾,互聯網時代世俗化的驅動與大眾化的參與,某種程度上加速新聞職業的“去魅”,使新聞職業的神聖光環與使命感召淡化,使得新聞之為業、為學,變得更加功利而瑣碎。這也正是馮雪松的做法更顯難得而珍貴的原因。

如果説方大曾是在國家民族危難之際選擇了與國家同甘苦共患難、用自己的熱情踐行著一個中國人的氣節和良知的話,那麼,馮雪松則是在新的歷史時期黨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遇到一些新情況和新挑戰、少數新聞文化從業人員宗旨意識淡薄、作風漂浮、缺乏敬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時代背景下選擇了腳踏實地、選擇了耐心深入、選擇了持之以衡,用執著的追求闡釋著一個記者的理想與情操。這充分説明,無論時代如何發展、環境如何變化,一個有追求、有理想的新聞人,只有把自己嵌入到國家民族、歷史現實的多維繫統中,對黨和人民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使命感,才能發現自己的價值與方向,才能在職業生涯中不陷入職業倦怠和職業迷惘,才能時刻銘記“我是誰、為了誰”,才能慧眼獨具地在紛亂的世相百態、信息噪音中發現線索、抓住活魚,才能讓自己無論是做熱點、冰點,還是盲點、難點都能點中要害,並常做常新、常新常做,才能找準自己的位置、彰顯“記者的發現力”,為國家民族做出貢獻,為新聞事業做出貢獻。這應該是馮雪松用15年時間持續探求方大曾事跡對我們最大的觸動,或者説是對我們最深刻的啟示和所具有的現實指導意義。

可以説,就算認準了這個事業的價值,又有多少人能有這種堅持和勤奮呢?有句話説,很多人的努力根本就沒達到拼天賦的程度。所以在“高山仰止”的時候,後進者更要“景行行止”,不負年華,莫忘初心,讓自己的才華在這個偉大的時代,綻放出更絢麗而久遠的光彩。

編輯:張迪 責任編輯:
860010-112105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