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藝術之鄉 >

樂東黃流花燈始於清朝咸豐年間 慶添男孩而扎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7日 15:05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海南樂東“黃流花燈”是元宵燈的一種。早年的黃流花燈,由於沒有史料記載,究竟是從哪個年代開始形成的,民間説法不一。比較一致的答案是:黃流花燈始於清朝咸豐年間,起源於元宵鬧花燈節,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黃流花燈開始時是人們為慶賀家中添了男孩而紮起小燈籠,並懸挂起來作為家中添丁的吉祥物。不管哪家兄弟多與少,凡是元宵燈會前一年內誰家出生一個男孩,都會製作一盞燈籠;生兩個就製作兩盞,依此類推。燈游結束後把燈籠挂在家中,直至破舊為止。當時,幾代同堂的大家庭中一般都有好些個叔伯及兄弟,如是某一戶人家新年裏挂出6個、8個甚至10來個小燈籠,也是不足為怪的。

  隨着時間的推移,百姓花燈的製作水平日漸提高,並且逐漸形成相互攀比技藝之風。人們也不滿足於單門獨戶地懸挂燈籠,於是便出現了先是以家族、後來是以村坊為單位的元宵燈籠、燈車(早年是牛車運載)環村游。

  過去燈游時,人們用轎子抬着自己崇拜的“驅鬼神保平安”的木質關公雕像,牛燈車和手持燈籠的隊伍風風火火,鑼鼓聲、鞭炮聲此起彼伏,夾道歡呼的人流蜂擁而至,喜慶的場面蔚為壯觀。當時流傳的一個説法:“今歲村裏(生)男多少,元宵春游燈籠知”,就很形象地反映了“黃流花燈”當初的景況。燈車與燈游,也成為黃流花燈區別於其它地方元宵燈的兩大特色,並逐漸發展成為元宵燈節中極富地方特色的獨特文化現象和民俗風情。

  由於歷史上的黃流花燈帶有“重男輕女”、“游燈不出村”等封建迷信色彩,在解放後曾因“破四舊”而中止了近30年。直到1980年,在當地黨委、政府和文化部門的重視下,着重對傳統的花燈設計及製作進行大膽革新,重新組織了一批熟諳花燈製作的老燈人,集中進行了以“主題鮮明、內容健康、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為宗旨,以花燈與燈車的設計製作和內外裝飾為主要“攻關”內容的“藝術創作”,使得黃流花燈元宵游這一民俗活動得以全面“復蘇”,並且每隔兩三年舉辦一次“燈展燈游”活動,一直延續到今。早期的黃流花燈,一般都是以油燈飾和燈籠為主。油燈飾就是將玻璃瓶割去上頭一半,製作成能擋風的“風燈”,然後倒入一些海棠油或花生油點燃透亮便可。而牛車燈卻是先將若干盞玻璃“風燈”予以設計造型,並固定在木板上,再配飾以各種顏色的紙花,用牛車拉載進行燈游。

  早年的黃流花燈,題材比較單一。除了最初的展示“今歲村裏(生)男多少”、祈求“丁財兩旺”之外,後來也逐漸融入了祈盼來年風調雨順、吉慶祥和、平平安安等內容。

  在黃流花燈史上鼎鼎有名的是20世紀40年代的一盞“龍燈”:當時由黃西村老藝人陳月花等陳氏幾兄弟聯合製作的這盞“龍燈”,長達30余米,是用竹子、紅絲布和100盞風燈扎成的,特別是固定在龍鱗片上的一盞盞發亮的風燈,在龍全身披着的紅絲布的襯托下,熠熠閃爍,煞是好看,在當年的元宵燈游時,傾倒了所有觀眾。這盞有名的“龍燈”,是當年的陳氏兄弟為慶祝抗戰勝利,趕走了日本鬼子,展示我們是龍的傳人而特別製作的,它體現出博大的愛國胸懷,是黃流花燈歷史上第一次思想性強、藝術性高並且大型精巧的花燈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