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樂東黎族自治縣位於海南省西南部,而樂東縣黃流鎮黃流墟是一個古老的較大的墟鎮,過去這裡的一些風俗尤其獨特風趣。
打風箏架每年五月初五端陽節這天,人們在粽飽酒醉之後,中午時間,從黃流村至廣園村的公路兩旁,擠滿了成千上萬的人,他們多是來觀戰者,其中一些人既是觀眾又是參戰者。這時在公路上,鬥者雙方布成陣勢,用磚頭互相拋擊,近身時則徒手相打,拳腳相加,激戰時還用木棍、櫻槍、刀斧者。雙方你追我趕,時勝時負,傷人的事時有發生。有一個時期,兩邊陣營的代表人物,他們都會武功,針鋒相對,打得難解難分,場面十分精彩。據傳,打架的起因是雙方放風箏,初是比高低,後是讓風箏在空中“摔跤”,由此發生糾紛而引起雙方打架的。後來,不放風箏也同樣打架,僅一天就結束了。
打香架每年七月盂蘭節,循例備供品及色紙、冥幣之類祭祀祖公父母。到十五日晚上是傳統的“施孤”(即給無人侍奉的孤佈施),各在自家門口的周圍插香、燒紙。而後,一群群兒童們把各家所插的香都搶過來,開始“打香架”的活動。戰場以三高學校門前的街道為中心,分東邊和西邊兩個敵對的陣營。起初只是少年兒童們用竹制的小弓發射香支,雙方你射來我射去,接著是用手拋香支,你拋來我拋去,你追我趕。兩陣對壘,“戰爭”越來越升級(這時的香是一些慷慨的觀眾用錢買來助戰的,數量不少),近身時,手持整把整把的香束互相對打,有的人是面部、身上燒得黑糊糊的,還起了一個個水泡。到最激烈時,逐漸有青年人參戰,最後就完全變成大人打香架了。“戰爭”一直追續到深夜,事過就罷。
服飾居住在萬衝鎮的杞黎,婦女穿“冠首式”對胸開襟,只用線係成簡單扣子的上衣,是一種古老的款式。下身穿著華麗花紋的短裙酷似裙而不褶。已婚的婦女束著髻于腦後,押以骨簪或金屬簪,披鄉花頭巾,喜歡戴耳環、預期圈、項鏈、手鐲等粧飾品。抱由、永明、山榮、三平等地的婦女(羅活支)過去戴著又大又重的多個金屬耳環,把耳朵也拉長了。婦女一般每人都有一至二套比較漂亮的服裝,以待外出或碰到喜時穿用。
解放前,男子的衣著多用自種的麻、棉或採摘生麻織成。則穿一塊“遮蓋布”。解放後,大部分青年男女穿著的確涼、絳綸、呢龍布料,服裝與漢族青年男女但也保留其過去的服裝。
飲食解放前,黎族人民生活十分貧困,一般有少量的大米,配以雜糧充饑,少部分生活富裕人家,日吃三餐。煙和酒是主要的嗜好品。煙葉以自種為主,多以竹制水煙筒吸抽。所飲之酒,多係自家釀製的糯米酒。多數家庭有自製蒸酒用的陶器。年紀大的婦女喜嚼檳榔。青年姑娘則是在結婚或喜慶的日子裏品嘗。此外,黎族人民還喜愛用竹筒烤香米飯,製作方法是用西籠竹的嫩竹截成一節一節竹筒,灌進山蘭糯米或田糯米和水放在火堆裏燒,燒沸後,用樹葉塞住筒口繼續慢慢翻燒,燒熟後,破開竹筒就是香噴噴的幹飯了。用嫩竹筒烤飯,味送特別芳香可口,故稱“香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