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山東籍書畫名家近年在藝壇頗有影響,馬子愷即是其中的佼佼者。馬子愷生長在歷史名城濟南的第一名勝——趵突泉邊,自幼耳濡目染的除了前輩鄉賢的悉心教誨,還有歷代留傳的眾多古跡名刻來相佐他的文思。在這濃郁的人文環境熏陶下,他年未弱冠即已名揚藝林,以書印稱著兼擅詩畫鑒賞之美譽。為日後的進步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今已是不惑之年的馬子愷依然秉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古訓,在各地尋師訪友、寫生采風、考辨研學,山東人的那種正氣和儒雅的寶貴精神,充分的體現在他的身上。飽沃詩書的他已成為文化藝術領域裏一道亮麗的風景。馬子愷多年來一直從事書畫教育工作並致力於書法篆刻的創作推廣,一九八六年與印友創辦了山東有史以來第一個印學團體——漱玉印社,對齊魯印學的發展可謂功莫大焉。從藝二十年多年間他所獲文化部、文聯、書協、美協等主辦的重要獎項難以條述,如國際龍年篆刻獎、正大書法獎、中國書法蘭亭獎、吳道子畫聖獎、中國電影百年書法金獎、儒學藝術成就獎、奧運美術大會等逾百餘次,作品傳略發表在數百種書刊中,于北京、濟南、杭州、昆明等地曾成功舉辦十余次個展。出版有《齊魯名賢印跡》、《馬子愷書畫篆刻選》、《古篆書論語名言》、《名家系列叢書—馬子愷卷》《竹報平安畫集》《馬子愷藝術作品集》等數十冊專著。在《中國書畫》等權威專業書刊中發表了許多具有真知灼見的藝術論文,引起同道們的共鳴。他的傳略載入了《中國藝術名人錄》、《當代藝術名家大辭典》、《中國書法大系》、《中國篆刻年鑒》等百種辭刊中。近年了馬子愷受邀擔任了國家重點辭書《中國藝術百科全書》、《書法大字海》的主要編委。在他擔任《中國畫院》學術總編期間,將主要選題定位為老一輩健在的藝術家梳理年譜,搶救式的整理他們文史資料,為後人留下了一筆珍貴的精神財富。他的近期作品,被專家們譽為“經典融合之作”。作品中融入了他最新的藝術理念,借鑒古今佳作,在表現東方文化精神的同時,將東方藝術元素與現代人視覺感相整合,使時代韻律與古人風神和傳統要素相融合,成為繼承與創新、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的典範藝術作品。從其作品中,能看到他溯古探源、日積月累的堅實學習基礎,也能體會到他學有新得、道法自然的治學思想。
馬子愷的書畫篆刻作品從內容立意到形式表達都追求高古、雄渾、洗煉、典雅。他自謂“書不讀三代以下,字不寫三代以下”。其心長此盤桓于古,斐然成章,漸漸形成了他自己獨特的審美觀,他自創“穆齋古篆”一體,盡得古文字之大美,廣受藝林大家的激賞。他多年來始終秉持著太師齊白石先生“自有心胸、超古邁時、恥其流俗”的銘訓,創作了大量載有鮮明中國歷史符號的詩書畫印作品。他的藝術作品有著自己獨特的理念和追求,他對傳統與創新有著清醒而辨證的表述,充分體現了這個時代的審美需求——“和諧強德”。他經過不斷的探索,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藝術風格,在全球化時代找到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匯,使筆下的中國傳統藝術具備了國際審美品質,為中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開闢了新徑。他常被人描述成為一位注重傳統文化內涵的藝術家。由於他起點高,立足遠,積澱深,書法、繪畫、詩詞一經入手,俱見不凡。其藝術面貌氣象寬博,儒雅溫厚,意味深長,別具一格,清簡之中蘊藉著渾厚的人文主義內涵。他的書法厚重深沉,超越了一般形式主義技法層面,通過線條能感受到線條後面的文化修為和心靈恬淡寧靜。篆刻作品氣象高古呈現大人生的境界,印面樸茂生動表露運刀如筆的氣定神閒。作品有令人感動的視覺張力性和和文化拓展性。他用豐厚的文化底蘊將書法篆刻技術層面上的“器”提升到了“道”的層面。令觀者對其作品喜愛不已,故海內外頗多賞音。諸多當代名家都給予其作品高度評價,如齊白石得意弟子、書畫大家許麟廬先生題讚其藝:“熔甲骨秦漢文字為一爐,創出個人風格又不失篆書法度...無論章法佈局均達到大家手筆”;著名書法大家歐陽中石先生亦讚賞道:“子愷同道手制頗具匠心,正所謂古不乖時今不同弊饒有情趣...”;韓美林先生書大字稱讚為:“不宗凡馬”。著名藝術評論家、北大學者王岳川教授、徐寒教授皆譽其為“當代古篆第一人”。靜心細品其作品,那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之精髓于一體的“穆齋古篆”,濃縮了作者廿年的心血,怎能不打動觀者,內心的呼應亦是遠古的回音,展現出了神秘的先秦歷史,激蕩的線條像壯美的音符,蘊藏著人類藝術思想之偉大。
中國傳統藝術範疇內講求詩書畫印齊修並進。鄧石如、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傅抱石等等,舉凡近數百年中可稱大師者莫不等此一論。馬子愷的繪畫藝術,充滿著濃郁的文人氣息,其畫作深受徐渭、陳淳、金農等文人筆墨的影響,所作意境宏深、筆法練達、雅韻曠遠、極具情趣。但在山東藝界説及馬子愷,大多僅知其在篆刻領域的非凡成就,而畫名反被掩之。其實他自髫齡就蒙庭訓苦臨芥子園畫譜及四王一路的山水畫,並常向濟南畫壇名宿弭菊田、黑伯龍等老先生請益繪事。後來偶爾自刻數印,弭先生見後認為可由此入手,有助書畫的提高,就寫信舉薦給其老友篆刻名家陳左黃先生,從此得左黃先生厚愛親傳,勤習苦研,又得蔣維崧、錢君匋、劉江諸前輩指授,終於在篆刻領域首先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上世紀八十年代,馬子愷隨團參加山東民族書畫晉京展的時候,結識了許麟廬先生,許先生器重馬子愷的人品天賦,見而愛之,收為門生,悉心教導,並將其藝推薦給許多大家,這對馬子愷今後的發展起到了很重要的鼓勵啟示,也為日後他移居京華埋下了伏筆。許麟廬先生曾經在一次電視採訪中説過:子愷由青年過渡到中年、老年,還有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裏,他借鑒古人、借鑒前輩,融匯貫通,追求必定還要高。我對他非常有希望,終久他非有成就不可!”如今馬子愷的作品越來越受到海內外藏家的追捧和賞識,足以印證許老先生的這段話。馬子愷相信藝術是棵參天的大樹,只有努力站在高處才可以看的更遠。書壇大家武中奇先生晚年常自南京回到老家濟南住一段時間,當時他任職于武老的書法篆刻展覽館,因此有段時光與老先生整日形影不離,武老正直的為人,豐富的人生經歷,筆力抗鼎的書藝,老當益壯的精神都讓他受益匪淺。在一九九九年夏日的一個午後,馬子愷去北京拜望歐陽中石先生,請歐陽先生為其新作題詞指教,當他聆聽完歐陽先生一席話後,決定放下在濟南已擁有的一片天地到首都師範大學深造,由此開始了寓居京華時期。由於他刻苦求學,志存高遠,在首師大畢業後又考入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繼續學習,在幾年的燕園學習中,馬子愷得到了很多提升自我的大機緣,他後來常自謂於此間受益良多。隨後受聘任職于中國國家畫院教育培訓中心,在更加開闊眼界提高藝術水準的同時,也認清了自己藝術人生的大方向,經反復斟酌,他選擇了重回北大未名湖畔做訪問學者,進行更高層次的訪學研究。擺脫了名利場上的束縛當然行動自如,他利用這段難得的時光暢行在大江南北,遊走在廟堂與山野之間,用行動實踐著自己的理想,做自己豐富的人生文章。美好的自然風光與人生的點滴感悟都融入他的作品之中成為其創作主題。他在遊歷名山大川、歷史勝跡之時,好友們常能收到他意與古會、由感而發的詩詞佳篇,讀後往往令人拍案叫絕,不由的隨他行蹤而心遊往之了。翰墨緣,金石交,有藝術之美境就不乏知音見賞。他執著的藝術精神深深的感動著所有與他交往過的每一位有識之士。他那學者風度的獨特魅力與內涵深美,令各界朋友們都由衷的欽服賞愛。
道尚厚,容乃大。馬子愷為人情真,為藝意切,春風化雨,和煦淡然,其藝品亦臻此妙,溫柔敦厚,有謙謙君子之風,聲不張而風神備。他是一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在他看來,做人和為藝同理一道,必須以德為本。馬子愷曾對筆者説他當年南遊福州,至壽山鄉中挑選壽山印石,見石中多有裂紋,又愛其溫潤可賞,難於取捨,恰遇一翁,雅言悅人,語之曰:石如人也,無完美之品,具包容心乃可得真樂境。遂猛然得悟,留心記下。在日後以取精用弘,求同存異的藝術思想來指導自己的藝術創作。馬子愷亦是一位有著強烈社會責任感的藝術家,在東南亞海嘯、汶川大地震等等重大災害事件中都捐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並積極號召身邊的朋友參與賑災救助。由於他十分熱心公益事業,曾被授予“紅十字會榮譽會員”“愛心市民”“慈善美術家”等榮譽稱號。馬子愷的處世態度體現在他常説的三句話上,一:萬類相感於誠;二: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文章;三:以無心接有心。我聞之更加欽佩,一位卓越藝術家必有這樣博大的胸懷,加之天賦、功夫、品德、機緣等條件具備,這人文藝術的典型當然會出列于群才之上。藝術評論家陳宇先生曾著文寫到:讀子愷的藝術,無論是書畫,還是篆刻,給我的直接感受是藝如其人,在他的筆墨間流露出來的一種真摯樸實的情感,這種筆墨間的真摯所傳達的是子愷對於人生、社會的一種真誠的思考,一種對於中國文化獨特的思考,表現出來的是他生命存在的真實狀態,一種對於人生,對於藝術的獨立的思想與追求。正是他的這種人格與人品,造就了他對於藝術的真誠與厚愛,才讓他的藝術獨具人文魅力。我相信,他的藝術會越來越輝煌,因為他有一顆真誠真摯的心。
天道酬勤,近年來馬子愷的藝術成就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在各大拍賣會上,都有其作品的不俗成績。因其無窮的藝術潛力,所以受到了許多藏家的青睞與追捧。連以拍賣古代名家書畫為主的西泠印社,也在今年初的大拍上推出了馬子愷的書法作品,這些成績不是世俗對藝術的金錢闡釋,而是其藝術價值的公正體現。二零零八年以他個人藝術為主題的“子愷藝術館”在北京香山、杭州虎跑等地陸續開館迎賓,集中向世人展示馬子愷近年來創作的藝術精品。同時他被多家專業媒體評列為“最受讀者歡迎的書畫名家”、“ 最具收藏價值書畫家”,可謂名顯業彰。 同年馬子愷應黨刊《求是》雜誌邀稿,專題創作了兩方篆刻作品“政通人和”與“和樂永年”,刊出時正值五?6?1一二汶川大地震之後和建黨紀念日的兩期,對鼓舞大家戰勝災難重建家園也有著非凡的積極意義。地震後,馬子愷取材中華祖山---泰山,創作了《華夏風骨圖》,此圖以焦墨重筆皴擦在三米高的古色宣紙上,體現出了中華民族大氣磅薄氣壯山河的偉大精神,令觀者讚嘆不已,藝術風格及創作手法在當今畫壇上別樹一幟。同年八月十一日,《華夏風骨圖》在國際奧林匹克美術大會上與世界各國著名藝術家的作品一起向國內外人士展示,李長春、劉雲山、薩馬蘭奇、羅格等親臨展廳現場與馬子愷等藝術家們同賞佳作。會後作品由國際奧組委永久性的收藏陳列併為他頒發了榮譽勳章,馬子愷的名字也伴隨著這幅作品永久地載入奧林匹克史冊。有專家在觀賞後讚美道:“馬子愷之畫,筆墨精妙、意蘊深遠,在奧運北京,看這幅畫,令人心潮澎湃,油然而生民族的自豪心。”。更值得一提的是,奧運期間反復播放的《中國茶》宣傳片中,那位揮筆潑墨書寫“茶”字的書法家也是馬子愷。他為迄今曆史上最偉大的奧運會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也給自己留下了值得回憶的藝術經歷。
新近由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的《馬子愷藝術作品集》大型畫冊,甫一問世就因其精彩的內容,雅致的設計得到了一片讚揚。文化部副部長、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為此書作序:“子愷從事藝術創作研究二十年,深深領會了其中的道理。他在勤於筆耕的同時,能更加重視理論與實踐的同修、藝品與人格的昇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體悟古人佳作的高妙之處。子愷作品可貴之處在於意境不僅高古,而且清氣暢和,在銳意創新的同時又沒有落入時俗套路,揮灑自如的筆跡之間展現出一派生機。這種寓動於靜的藝術觀點,十分符合東方的傳統藝術精神,這在當今十分難得。”中宣部秘書長官景輝也寫道:“子愷和雅謙誠,學養淵深,胸次清曠,是位頗具內美之才士,是位修養全面的青年藝術家。他善於總結前賢高妙之處,取精用弘,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藝術風格。在他營造的藝境中,能看出他讀書養氣、滌除玄鑒之心懷,這種凝神靜慮、篤志於學的精神,在當今書畫界中尤為難得。有人評價子愷的作品體現了這個時代的審美需求——“和諧強德”。通過品讀其作品,我也很有同感,覺得這正是他的價值取向,當今的藝術家們也的確需要這樣的精神高度,以完備中國藝術的審美品質,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開闢新徑。”
馬子愷的藝術追求與信仰,應是“道尊中和”的正統儒家思想。他無論面對生活還是藝術,他有著自己明明白白的做人原則和處事方式,在他看來,作為一名藝術家最重要的首先是要有社會良知,“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雖然因人而異有著各自不同的審美觀,但這種多元化的審美情趣,促使人們各自內心對藝術形式的需求變得更加多樣化,使得藝術家的創作也豐富多彩起來,正所謂“心生萬物”。他認為藝術審美的趨同,是不明智的創作觀念。馬子愷在自然中參出造化神奇,繼而化為自己筆下的氤氳華章,開拓出一片屬於自己的精神園地,把自我心境與客觀世界相融互生,從而達到“物我合一”之藝術妙境。
孟子説“充實之謂美”。馬子愷是一位孜孜以求的苦學派,是一位有志向不斷求索創新的藝術家。“君子博學而日參省”,藝術家的求索之路是艱苦的,多年來,他已習慣在夜深人靜時,一盞明燈獨處書齋,或研讀、或創作。齊白石説:“夫畫者,本寂寞之道……”如果你不是耐得住寂寞的高手,缺乏堅毅的恒心,即使你擁有過人的天賦,也無法在這條路上堅忍的走下去。馬子愷是一位志存高遠的藝術家,是一位既有天賦更有持久恒心的藝術家。在他看來,有了認識,就要不斷充實它、超越它,才能達到美的最高境地。完美或許不存在,但是只有不斷的去追求完美,才能越接近於完美,這正是馬子愷大寫的完美藝術觀。
文章至此,回想前時,竹下捧茗看馬子愷先生從容的揮毫寫出“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的古人名言時的情景,我不由得又隨其藝術精靈升騰著自己的思想,他筆下流露出的遠古的迴響,依然敲擊著我的心房……我相信,馬子愷定會以其仁和德樂之懷,博古通今之筆,把綿延無盡的藝術音符,寫入歷史的永恒之中,呈現宇宙之大美境界。 (文\劉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