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神九”上天,舉世矚目。當得知“神九”搭載物中有丁謙書法作品時,我又多了一份驕傲和自豪,因為丁謙是我推崇的書法家。將書法作品帶入太空,足以表明這一傳統國粹的現代價值;而丁謙獲得此殊榮,也足以見得他筆下功夫。
真書法並不多見
其實,我動意為丁謙寫書評是在兩年前,與他的作品搭載“神九”並無關係,也與長期以來媒體對他書法成就的宣傳沒啥關係,唯一原因是,我覺得他的書法是真書法。
兩年前的一天中午下班時,丁謙送我一本由沈鵬題寫書名、李鐸作序的《丁謙書法作品集》和一大摞刊登有他書作或詩作的報刊雜誌。我説“謝謝”。他説“請指教”。他明知我指教不了,卻説得很虔誠,令我感動。
回到家裏已到吃飯時間,草草翻閱,眼前一亮,細細品讀,忘食不饑,我徹底被吸引了……
丁謙書體楷、行、草、隸、篆俱全,功夫都很到家,但猶以楷、行、草見長。他的楷書作品《孫子兵法片斷》、《中華名句摘錄》、《曹操詩》、《劉熙載句》等,筆筆鋼筋鐵骨,字字有血有肉,每幅作品都婉如精兵方陣,氣貫神韻;他的行書作品《臨摹蘭亭序》、《陋室銘》、《王羲之書論》《自作詩》等,筆墨流暢,靜中見動,橫、豎、撇、捺,剛柔相濟,韌勁彈抻,有的似枯藤蟠壁,有的如勁柳擺風,約現“二王”筆蹤;他的行草作品《將進酒》、《秋風落葉》、《沁園春?6?1雪》、《浪淘沙?6?1北戴河》等,墨似流水,字若行雲,勢如疾風,筆斷意連,神韻貫通。古代書家所謂“書有筋、骨、血、肉”、“楷如立、行如行、草如奔”等經典高論,在丁謙作品中,展現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
聯想到這些年書法市場浮躁之象,我感到丁謙書法植根傳統,與時創新,古風今韻完美契合,可算得上是少見的真書法。由此,我便動了寫書評之念。因寫書評是極嚴肅的事情,更何況評的又是名家、大家,每每想寫又總覺對丁謙書法之真諦賞悟得還不盡透徹,所以遲遲不敢動筆。
經過兩年來對丁謙書法作品的潛心研讀,而且,是翻閱著《三稀堂法帖》在與古代書法力作對比中研讀的,是參照著《書譜》、《書斷》、《書訣》、《臨池管見》等古人書論研讀的,終覺讀得一孔之見,自感有話可説,正欲起筆,得知丁謙書作遨遊太空,所以開篇便借神九説事。這絲毫沒有拿大旗作虎皮之意,旨在印證我關於丁謙書法是真書法的看法而已。
或許有人會認為,對於丁謙這等名人大家,僅僅歸之為“真書法”,似乎定位太一般,評價太平淡。
其實,不然。
我研讀《三稀堂法帖》多年,關注中國現今書法狀況也多年,若以《三稀堂法帖》為尺度,審視時下鋪天蓋地的所謂書法作品,能傳承中國書法藝術精髓、夠得上“真書法”的,並不多見。我曾有一比:寫書法者多如牛毛,而“真書法”則少如牛角。但這並沒有影響眼下書法市場火爆、書法家遍地的書法事業“繁榮”景象。喜乎?悲乎?見仁見智吧。論其緣由,不能不説與中國特色市場經濟催生的物欲橫流、人心浮躁、附庸風雅的世態時風緊密相關。所以,我覺得,很有必要説説“真書法”。
何為“真書法”?儘管尚無統一標準,但按照事物質的規定性,衡量書之“真法”,應有客觀尺度。縱觀中國3000年書法史,猶如一條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奔騰不息、一脈相承的藝術長河,貫穿于其中的生命力之本原,唯繼承與創新相統一,這也體現了辯證法關於事物發展螺旋式上升之定律。
律者,必然性也。必然者,不可違也!
只有嚴格遵從此必然規律習書練字,方可在筆法、字法、墨法、章法上,循前人之道,探千古之奧,創時代之新,悟真法之妙;才能寫出“真書法”。否則,被名利所擾,急功近利,信筆塗抹,捷徑成書,勢必離“真”遠矣,更無“法”可言。
孫過庭在《書譜》中寫道,學書不效古而“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哉!”所以他認為循古而書“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但同時他又強調“古不乖時”,就是説既要從古風而又不悖時尚。這就是繼承與創新相統一。對此,歷代書論家都所見略同。可見,繼承與創新相統一,是“真書法”之根本、之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