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 > 藝術臺 > 畫廊 >

白石老人畫蝦風格初探

發佈時間:2013年12月12日 16:36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央視網 | 手機看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一、從鑒賞立場出發

       白石老人畫蝦風格的採討,無疑地,須要先從生活背景、臨摹師古等外在學習書畫印等方面認識,才能進到風格本身的問題,風格不只是技法形式而已,重要的是包含了創作思想內涵,風格的實質意義,應是一個藝術創作生命,具體而完整的實現。老人畫蝦,被世人稱為三絕之一(蝦、蟹、雛),記載上,老人最早畫蝦是在八歲時候,終其一生,畫蝦時間長達八十六年之久,這是中國歷史,甚至世界上所罕見,他的畫風受到後人普遍重視,但要真正探討一位如此長壽的藝術家的畫風真相,談何容易!

       面對這個題目,我們不妨先就畫論畫,從作品出討起,再逐步架構問題的全貌。探討作品,首先遭遇到作品真偽判辨取樣的問題,無異是在考驗作者的鑒賞能力。老人當年客居京華廠肆賣畫時,就發覺已經有人偽造:「白石之畫,從來被無賴子作偽,因使天下人不敢收藏。」老人還特地題在所作冊頁上提醒世人。事實上,研究任何藝術作品,鑒賞能力是個基礎條件,否則對於風格內在生命是無法作客觀確切的詮釋,無法去偽存其,當然就無法還原風格原貌與品質。

       本文即基於鑒賞立場,初步探討白石老人畫蝦,直接切入創作歷程,並排比作品,審視其演變特點,賞析作品風格,希望對讀者揭開「白石蝦」奧秘的面紗有一點助益。

       二、白石老人畫蝦演變

       白石老人曾自題六十八歲畫蝦作品,落款寫到:「余之畫蝦已經數變,初只略似,一變畢真,再變色分深淺,此三變也。」這是老人十年衰年變法之後現身説法,經常被後人引述,解釋作品,甚至被以偏概全地認為是他一生畫蝦的定論。事實並不然,他一直活到九十五歲,繼後廿七年正是他繪畫藝術的高峰期,成就評價最高,想要了解白石老人畫蝦風格,這是極為精彩的部份,不可輕忽。

       當時老人自稱三變,實際情況又是如何呢?我們不妨例舉畫作來印證。老人畫蝦,與其早年生活背景,並臨摹過前人作品的經驗是分不開的,前後學過青藤、八大、李復堂與鄭板橋等人。變法之初,正沉醉於八大畫法,自謂:「即朱雪個畫蝦不見有此古拙。」用語頗為得意的樣子,但從實際作品比較傳世八大作品,以及他晚年畫蝦,都不能稱得上水準,也不如他草蟲蛺蝶的畫法,是因為尚未觸及到寫生竅門。只能説還算三變中剛開始「初只略似」的階段。

       之後,老人在案頭水盂中蓄養活蝦,實際觀察寫生,研究畫法,大概達到三變的前幾年,逐漸掌握畫蝦結構與動態要領,開始領悟到寫生與筆墨結合的奧妙,才顯露出信心。六十五歲時畫長幅對開群蝦,題到:「余畫此幅,友人曰何得似至此?答曰家園有池多大蝦,秋水澄清,嘗見蝦遊,探得蝦遊之變動,不猶專似其形。故余既畫,以後人亦畫有之,未畫之前,故未有也。」畫蝦已領略寫生旨趣,將家園當年情景化為畫境,並且能開畫蝦風氣之先。所以自已又稱:「吾非尋常人輕許誇譽也。」這時候,寫生中寫實要領就是所説的「畢真」變化,是接近真實形象,但他留意到不應只停留在專求形以上,接著,他探索出「色分深淺」,分辨墨蝦濃淡對比效果,顯現出透明感與立體感,將畫蝦風格推進到成熟的典型階段。至此,可謂探得個中三昧,不止求形似,更求得神似。

       猶如十年寒窗的衰年變法,白石老人畫風自此脫胎換骨,即使畫蟹作品,自題到:「余之畫蟹七十歲以後一變,此又變也。」足證變法已打通各種主題,無所不能了。變法是老人關鍵性歷程,老人自勵奮發的創造意志之外,外在環境也是主要的引發的因素。變法原是受亦師亦友陳師曾的啟示,雖然師法吳昌碩,概括吸收其繪畫優點,同時也進行蓄蝦寫生,老人變法的路數,並不拘泥單一方式。絕不似一般文人戲墨虛浮搬弄,而是富有深刻自省的創造理念追求突破,除了陳、吳兩位正面産生決定性影響之外,林風眠與徐悲鴻在當時水墨改革時期,所給予老人的潛在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外在因素。老人曾應邀至國立藝專擔任教席,此事正當他六十五歲變法之際,林、徐兩位前後任藝專校長,主張素描寫生,老人列身教席,改革中國繪畫大環境之下,將使變法的信念得到更多的肯定。另一方面,林、徐兩位耳濡目染,相對地從老人身上親炙傳統筆墨,也是極為其切的事實。要進一步研究老人衰年變法的真相,這層彼此影響的因素,也是相當值得注意的一個線索。

       我們不妨將三變看成畫蝦風格的分水嶺,客觀比較,大致上,三變之前是著重鑽研畫法,三變之後,則是更加深入創作內涵,不斷提升,也因此,老人最後廿七年畫蝦藝術,造形審美趣味更趨單純化,筆墨線條,則人畫俱老,篆書人畫,已無斧鑿痕跡了。世人評老人八十歲時畫蝦已臻爐火純青的地步,從傳世之作對照,實是中肯的評價。我們可以從三變之後(約七十歲)到八十歲之間,再求突破的努力中,看出他延續純熟的技法,而仍然不放棄細心觀察,作審美上的斟酌。這個時期,在先前的基礎上,再現一些新的畫法,是前所未有的,僅綜合列舉如下:

       (一)將筆鋒壓扁成破碎狀,畫出頭戟兩旁參差的甲片。

       (二)眼睛由圓點,改為橫點,與頭戟垂直,是觀察的心得。

       (三)頭部前端原先沒畫短鬚,後來多加畫六根左右。

       (四)腹部小腳,用筆尖迥鉤,顯示正在游水的動態。

       (五)長幅群蝦,近濃遠淡,呈現視覺上景深空間感。

       (六)群蝦中的遠蝦,軀幹只畫三節,比例上縮小些。

       (七)腹部小腳,由八隻減為六隻,再簡化成五隻等等。

       白石老人八十歲畫蝦,可説是造諸高深,名滿京師,而老人仍一本樸實勤奮的性格,不墨守成規,執著自己創作理念,精益求精。從一系列畫蝦作品按年代排比結果,若説八十歲以後畫蝦是顛峰期,則約八十五歲至過世前一、二年之間是顛峰期中的顛峰。藝術審美達到單純化最高境界 最簡單的水墨方式,創造出最生動的內涵,施朱敷粉,不可增減一分,實令人讚賞不已。返樸歸真,筆墨法則,簡化到不能再簡化,而卻生趣奕奕,形神俱備。審慎賞析這時期畫蝦演變,仍透露些許與前期不同的變化:

       (一)回復直接以畫頭部筆法畫前端甲片,砍掉破碎狀。

       (二)省略頭部前端的短鬚。(八十七歲以後)

       (三)腹部小腳緊貼身軀。

       (四)長鬚出現細筆(如面相筆)畫法。

       (五)遠蝦畫法加同近蝦等等。

       附上白石老人九十三歲(實際年齡九十一歲)照片與作品,可見老人示範畫蝦的大概情形。(見附圖)當時示範技法的過程與心情,限于一定時間之內拍攝、記錄分解動作,相信跟平時作畫不同,但沒有絲毫衰老的跡象,仍讓人感受到益老彌堅,丹青不知老之時至的「化境」。誠如他九十三歲回顧展時,曾經説過:「予之畫,稍可觀者,在七十歲前後。」他迭給徐悲鴻冊頁中自題到:「今年又添一歲,八十八矣,其畫筆可稍去舊樣否?」綜觀老人一生治藝,如倒吃甘蔗,愈老愈佳,也令人讚羨遐年高壽與藝術美名共儕福天。

       三、畫蝦風格分析

        想要了解白石老人繪畫風格特色,就須具備金石書法的基本知識,這是敲開金石畫派奧秘必備之匙。這種作風最明顯的特色在於筆法,用筆如書法寫字一般,落筆篤定,不作修飾或塗改,因此,練好書法幾乎是這種畫法的唯一前提,否則無以為功。老人習碑練篆,受益於(祀三公山碑)最深,畫上題篆經常運用這類書體揮灑,方正格局,樸拙厚實的書風,與畫風猶如孿生關係,神貌酷似。

       老人畫蝦聞名之後,「白石蝦」的名號不脛而走,畫法特色已經成為齊派標籤了。前面介紹過他創造過程畫蝦的演變,他是以概括式理念,共掌握造形結構的,因此,不必計較所畫的是河蝦還是白蝦,這些現實物象已化為心中意象了。雖然是以寫生觀察為主,然對於他而言,「畢真」確切的含意則是側重主觀的真實感,也就是重視內在神似甚過於外在形似。「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原因正是如此。一筆一劃之濃淡、輕重、虛實與開闔等基本畫法,都應該從這個角度去體會「白石蝦」的特色,才不致于毛而失貌。

       老人「白石蝦」的造形,是經過長期鍛練、揣摩而來。稍早變法前後,造形上採取比較「寫實」的手法,譬如群蝦動向不同,安排空間緊湊,還蝦形體較小,墨色較淡等,但愈到晚年,這些手法愈趨於簡潔的處理方式,並將造形誇張,蝦頭愈大,而蝦身愈瘦長;彼此空間加大,賦予造形構成上的張力,更能突顯主題意趣。這是因為覺察到視覺造形上恒常狀態,在審美上給人穩定而完整的感受,憑著這個見地,其它金石派畫家已經膛乎其後了。犬其,造形已經塑造了藝術典型與法則,世人就不應從其它觀點,批評老人畫蝦只會側面取形的問題。事實上,這正反映出他個人審美態度與手法獨到之處,是不能錯估他內在創意的重要性,徒然在問題的外圍打轉而已。

       我們如果了解老人畫蝦作品的整體藝術性,即能夠體會他主張的「神似」。神似,並非僅止于蝦本身個體畫法,是充而擴之,經營整個畫面空間,産生嚴謹結構,呼應貫穿,衍生氣勢磅礡的生命力。神似,應該説是這般生命力的重現與象徵,而且優遊自在,無所阻礙。試著解析老人的傑作(見附圖),我們可以清楚地讀出作品傳達這份「神似」的深沉力量與價值:每只蝦均完美無比,各個都是典型的「白石蝦」。各個大小比例相似,但腳鉗動態不同,並彼此連貫,富有整體感。六隻蝦關係密不可分,下方最左一隻拱身退後,欲行又止,後方三隻趾高氣揚,趨勢前來。稍遠兩隻,前只伸腳快遊,視覺上呼應了前後空間,後雙收一腳,依附前只,連遊邊走。整個畫面不畫水,而群蝦自得其樂,可謂達到老人「有法為無法」的妙處。老人鐵畫銀釣,群蝦好似他內在生命,平實無染,超脫塵俗約寫照!據此,「白石蝦」的神似,在心理深處,何嘗不是老人自我的擬人化?在精神領域上,也已經跳脫變法畫蝦時鄉園憧憬的心境,因寄身京師深耘而臻于純粹昇華了。

       四、小結

       水墨繪畫藝術中的線條,牽動了中國人審美上無限的情感。金石畫派之所以能超越一般文人畫氣息而卓然自立,金石學養中書法技術層面融入繪畫與提升,誠然是決定性的因素。同理,當我們探討金石畫風如白石老人深厚藝術造詣的時候,書法基本素養是不可或缺,否則會如隔靴搔癢,搔不到癢處的。

       後來的人,多奉「白石蝦」為金科玉律,一樣畫葫蘆地照抄,殊不知老人當年已告示世人:「學我者生,似我者死」要學習到他的精神與要領,而不要在表象形似上模倣。這番深具教育意味的話,可惜對許多追隨者都沒有産生警惕作用。由這一點,更讓人玩味出老人畫蝦風格,是如何地經歷漫長歲月所淬練出來,藝術沒有廉價,也不該「偷竊」。他曾作詩:「皮毛襲取即工夫,習氣文人未易除,不用人間偷竊法,大江南北只今無。」這些道理,至今仍切中時弊。

       白石老人年歲之高,創作之勤,作品之豐,是難以估計,不過探討過程中,作品按年代排比,「示意圖」顯示老人金石畫風演變歷程軌跡,有脈絡可享,算是初步心得。希望日後能再補強資料與整理工作,裨益進一步掌握老人畫風的來龍去脈。(作者:林章湖  台灣國畫家,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教授)

熱詞:

  • 齊白石
  • 畫蝦
  • 風格
  • 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