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 > 藝術臺 > 畫廊 >

窗前容易又秋聲

——齊白石藝術的生命表現

發佈時間:2013年12月11日 17:10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央視網 | 手機看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齊白石所畫的一切,包含花、鳥、蟲、魚、人、獸,甚至山水,什物,都如可對語,是活潑潑地生命。它們分別表現了生命的三個層面----生命特徵、生命情趣和生命境界。

       一、生命特徵

       生命不僅是活的,還有不同一般的活的形貌、質量感、運動方式、環境關係、個性特徵。畫家必須把握這些特徵,否則即使逼真形似,也如同模本。齊白石很懂得這點,畢生觀察、研究所畫對象,以求把它們的個性特徵把握得更好。他畫蝦、蟹就是典型的例子。他曾説:「我畫蝦幾十年才得其神。」確實如此----他家鄉多水塘,草蝦很多,小時他就喜歡釣蝦,青年時代開端畫蝦,約40歲後,臨摹過徐渭、李復堂等明清畫家畫蝦,到63歲,已能畫得很似,但自覺不夠「活」,便用大碗養了幾隻長臂蝦,置於畫案觀看,還不時用筆桿觸動,讓他們跳動以觀姿態變化。白石弟子胡橐記述説:「白石老人63歲左右畫的蝦,外形很像,但蝦的透明感還表現不出來,蝦的頭胸還不分濃淡,腹部少姿態,長臂鉗也欠挺而有力,腹部小腿十隻也未省略,長鬚平擺六條,呈放射狀,看不出正在不停地搖動開闔……。到了66歲,畫的蝦身已有透明感,頭胸部前端非常堅硬,表現了蝦的硬殼,腹部與節中間拱起,好像能蠕動了,長臂鉗也分出了節,最前端一節較粗,更顯得有力;腹部小腿也由十隻簡成六隻到八隻,長鬚也有開闔彎曲的變化了。」----〈談白石老人畫蝦〉大約70歲後,齊白石畫蝦才進入化境,蝦才成為透明的、游動的、活生生的,蝦的向背、陰陽、輕重、厚薄、軟硬等,都在簡略的筆墨中充分傳達出來,而且看上去總像在水中,是濕潤的。老人自己説:「我畫的蝦和平常看見的蝦不一樣,我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所以是活的。」所謂「和平常看見的不一樣」,正是指更富於特徵性,更顯示生命活力。賀天健説老人的蝦「神妙無比」亦指此。白石題畫蝦説:「塘裏無魚蝦自奇,也從葉底戲東西。寫生我懶求形似,不厭聲名到老低。」這裡説的「懶求形似」,並非弱化、放棄形似,而是超越對表面形似的倣真,易言之,是形神兼備。

       齊白石對蟹的觀察了解也很早,他在〈石與蟹〉題記中寫道:「余寄萍堂後石側有井,井上餘地,平鋪秋苔,蒼綠錯雜,嘗有肥蟹橫行其上。余細視之,蟹行其足一舉一踐,其足雖多,不亂規矩,世之畫此者不能知。」這觀察細緻而得其要領。畫法的探索比觀察更難,胡佩衡記述説:「老人研究畫蟹殼經過了很長時間。50多歲時只畫一團墨,看不出筆痕來,後來把一團墨改成兩筆,再後來(60多歲)改畫三筆,不分濃淡,仍無甲殼的質感,直到70歲以後,才畫出甲殼的質感來。……他畫的蟹腿用中偏鋒,看著腿很飽滿而表面扁平,假造的不是滾圓,就是扁扁的。再有,他畫蟹是橫行的狀態,假造的不是死螃蟹,就是向前爬行。這都失去了螃蟹的特徵。偽造者不可能體會從寫生中提煉出來的真功夫。」----胡佩衡、胡橐《齊白石畫法與欣賞》第60頁。

       白石詩云:「苦把流光換畫禪,功夫深處漸天然。」這是真的,只畫蟹殼質感和蟹的橫行姿態,前後就20年時光!「畫禪」的得來是多麼不容易啊!

       再以畫松鷹為例,白石的松鷹堪稱絕品,向為收藏家所重。他畫的松樹,都是馬尾松(亦稱「五須松」) ,雄偉高大,針形葉,果實俗稱為松子。白石家鄉這種松樹最多,他自己也曾在房前屋後植馬尾松。齊佛來回憶説:「余霞峰的周圍,遍栽松樹,綠蔭拂夏,一片濤聲。」辛酉年(1921)正月,白石回湘省親,見借山館後之松盡被蟲食,感而畫〈松樹圖〉 ,不畫一葉,題詩曰:「松針已盡蟲猶瘦,松子餘年綠似苔。安得老天憐此樹,雨風雷電一齊來。」

       詩後又題:「阿爺嘗語,先朝庚午夏,星塘老屋一帶之松,為蟲食其葉。一日,大風雨雷電,蟲盡滅絕。丁巳以來,借山館後之松,蟲食欲枯,欲得庚午之雷雨不可得矣。辛酉春正月畫此並題記之。」

       詩與題記表達了齊白石愛松之甚。他喜用側鋒畫老松幹,墨色略淡,力度很強,有沉凝蒼勁之勢;畫松枝喜中鋒、焦墨,折曲如金文,如龍舞,有「白摧朽骨龍虎死,黑入太明雷雨垂」之感。畫松針用長鋒羊毫,鐵線篆法,密密重重,雖細而仍如金剛杵,總之,白石的松樹,從造型到筆墨,都透著挺拔堅貞的性格。白石畫鷹,多以松樹做環境,天津藝術博物館藏〈松鷹圖〉 ,松幹由畫幅下方橫出,一雄鷹立其上,轉頸投視,睛光直射,松枝由上方斜伸下來,復蟠曲而上,十分有力。松針細長,有動勢,兩個松子垂垂欲落,面對作品,似聞颯颯秋風,畫題:「戊午年避亂湘山,攜吾孫阿移起居長松之下,今感慨何如!」戊午為1918年,白石在湘潭紫荊山避兵匪,露宿草莽,吃盡苦頭,刻畫松鷹的雄姿,卻想起這一幕經歷,人生的感慨,對英雄和力量的嚮往,構成了作品的內涵。

       二、生命情趣

       情趣是生命的表現,生命的歡樂方式,能表現生命情趣的畫家是富於愛心、敏于生命歡樂的人。歷代畫家中,能像齊白石這樣善於刻畫生命情趣的,實不多見。

       想想他創造的畫面:葦草下,幾隻青蛙面對面「商談」著;河邊上,又有兩隻在看蝌蚪游泳,一隻青蛙跳水,小腿被草纏住了,同伴無可奈何。兩隻小雞爭一條蚯蚓,題曰〈他日相呼〉 。一棵棕櫚下,五隻小雞圍住一隻蟈蟈,不是要吃它,而是驚奇于它是誰,來自何方;蟈蟈伸直觸須,挺著後腿,準備跳逃。河塘裏,幾條小魚正追逐一朵荷花倒影;荔枝樹上,兩隻松鼠正大吃鮮果。螳螂舉刀以待,要補捉一隻螞蚱;一隻老鼠爬到秤鉤上玩耍,要自稱斤兩……面對這些畫幅,觀者不免發出會心的微笑。幼小生命的活潑可愛、頑皮和稚氣,它們的好奇和無防禦狀態,以及它們的格鬥、捕追、奔跳、偷竊等等,都充滿了情趣,讓人感到生命的歡樂和詩意。

       山水、花草也有生命情趣,這情趣來自藝術家與自然物的「對話」。齊白石晚年給李可染畫過兩朵蘭花,花朵上下相向,題為〈對語〉,李可染説:「真使人感到是含笑相對,竊竊私語。」這種擬人化的描繪,在白石繪畫中很多,也很自然。他在20年代為曹錕作〈廣豳風冊〉,有一頁畫墨蝶荷瓣,描繪細波之上,漂浮著一片荷花瓣,一隻紅斑墨蝶欲落其上,不知要採花,還是乘舟,這讓人感到是童話的境界。齊白石92歲畫〈牧牛圖〉 ,描寫自己幼時的牧牛生活----小兒正牽牛過橋,老牛在橋頭遲疑,搖著尾巴,一條前腿抬了起來,身軀卻向後傾,那神態,既像害怕,又似和小主人開玩笑,像這種生活細節,一經白石描繪,就洋溢出異樣的溫情,讓人享受到樸素人生的樂趣。白石老人還常畫〈柳牛圖〉,只畫一隻牛、一株柳,好像那空格都是春意,余味無窮。北京文物商店藏〈柳牛圖〉,從後面畫牛----只見圓厚的身軀、兩條後腿和歪出的牛角,整個牛身除尾巴用重墨外,余皆用淡墨。細勁柔細的柳條從畫幅頂端直拖到地上,暗示著春的消息,動的柳和靜的牛,抽絲般的筆線和渾圓的墨團,形成凝重又活潑的節律,那正是寧靜親切的田園詩意,這一切,都源自畫家詩意的生命感受。

熱詞:

  • 齊白石
  • 藝術
  • 生命
  • 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