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之一:雕塑和電視如何結合?
雕塑和電視如何結合?這是很多人都要問的問題。“青歌”結合得很好,現在已經是一個品牌了。雕塑是冷冰冰的東西,藝術家是靜止的工作,但是這裡面確確實實有結合的空間。什麼空間?就是我們平常欣賞雕塑,但對雕塑創作的程序、過程往往不甚了解。而了解雕塑的創作過程,對雕塑藝術本身的了解肯定會更深刻。這是一。
第二,雕塑家都是幕後之人,工作在臺後,和舞蹈家、歌唱家在臺上工作性質不同。但雕塑家又是藝術創作的主體,人們如果能夠了解他們的生存狀態、了解他們的理念,也就可以更好地領會他的雕塑藝術。
第三,我們習慣於在空間的廣場或廣場的空間來觀賞雕塑,在這些空間觀賞雕塑,需要相當的專業知識。如果沒有相當專業知識,所謂觀賞不過是一掃而過。電視藝術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如電視藝術家可以通過講述對雕塑的理解,通過音樂、燈光以及各個不同角度的展示,在熒屏上幫助觀眾理解藝術的內涵。雕塑家通過和電視藝術家的合作,運用空間、解説詞、音樂、燈光等電視藝術手法,可以綜合反映雕塑的三個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創新價值。通過解説詞,闡釋雕塑的創作背景、歷史背景;通過不同角度的展示雕塑的藝術價值;通過橫向和縱向的不同時期不同空間不同地域的藝術的比較,來體現雕塑的藝術價值。雕塑藝術和電視藝術結合的空間非常之大,我認為,這次電視雕塑大賽具有里程碑意義:
1、雕塑藝術跟電視藝術媒體的結合,使雕塑從精英文化向整個市民文化、全民文化進行普及。
2、一個學術組織,把對中國當代文化建設的理念寄託于媒體,鮮明地提出自己的文藝主張,從而起到引領文藝創作的作用。
3、這是一次國家化的雕塑大賽,必將推動中國雕塑的國際化。
4、引導學術機構、媒體和藝術家形成互動。光媒體找藝術家,信息不對稱;光學術機構來做活動,缺乏傳播。
三者結合,我們把各方面的作用都發揮得淋漓盡致。
之二:電視藝術與當代藝術的對話
有人説,今天我們的創作要做當代藝術。他們把西方的藝術模式和形式當作現代藝術的本質。所以我們看到的當代藝術就是用一種多媒體,用一些調侃諷刺,用一些過時的文化理念,或者是故意反傳統、叛逆,或者是把古代的文化元素現代化或當代化。好像這都是當代藝術了。這是不全面的。當代藝術最重要的:
1. 國際性。國際性是當代藝術中避免不了的特性。我們生活在當代,媒體信息爆炸,所以我們的思想、行為方式不可能不受到全球化的影響。
2. 對傳統價值的反思和反叛,對傳統價值的重新評價和認定,對傳統資源的借鑒。這是當代人在特定的文化語境中,自覺生發出來的。對傳統的認定會體現在當代藝術中。
3. 我們對於作品,對於所創造的作品的永恒性的一種期待和追求在當代藝術創作中被淡化。這是所謂“活在當下”的特點的體現。這是當代藝術的一個特色。電視,作為傳播力度極廣的一種媒體,把雕塑作品融匯在不大的熒屏當中,使每一個創作者能在現代社會中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空間,也使更多的觀眾可以面對面地對那些相對比較安靜的雕塑藝術家對話,我認為這是對“當代藝術”的一個極大的推動。
4. 任何一種藝術創作,均有特定的環境和語境。雕塑藝術家習慣了自己作品存在的空間在廣場、展館、在室內的任何地方。當他們的思維轉向電視熒屏,當他們意識到作品一旦被播出,頃刻間有億萬人觀賞品評時,他們的思維、觀念及對空間的理解都會改變,他們創造作品的方式及作品的形式也會改變,這將産生新的創作風潮,催生藝術創新。
之三:電視與雕塑藝術的“雅、俗”關係
現在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對文化的需求越來越高,我們不能滿足於快餐文化,我們應該把精英文化即“雅”文化做為一種大眾文化來傳播。在所有的精英文化中間,雕塑是一個很嚴肅的藝術,特別是在中國的古代,雕塑和宗教、人的精神世界緊密相連,但雕塑和人們的生活也是緊密相連的。所以雕塑既有高雅的一面、神聖的一面,同時也有它喜聞樂見通俗的一面。
當然,在古代,雕塑主要是為皇權和宗教服務的:墓道前面的石刻、墓葬裏陶俑,石窟及廟堂裏面的佛像等。上個世紀即20世紀,一批中國的留學生,像劉開渠、滑田友、李金髮、江小鶼等,他們把西方的寫實主義傳統帶到回中國,開啟了中國近現代雕塑的歷史,也就産生了像“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這樣的雕塑作品。
中國近代雕塑是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運動緊密相連的。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們學習蘇聯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文化,很多工農形象成為雕塑中的新形象。到了文革時候創造了一些“偶像”。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雕塑基本是向西方的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學習。
但回溯這一段雕塑的歷史,不管我們是向法國、蘇聯學習,還是向以美國為代表的現代、後現代主義學習,都沒有很好地繼承發揚中國的雕塑傳統。這次中央電視臺雕塑大賽,可以説是雕塑藝術和電視藝術“一拍即合”,通過這樣的具有普及性的活動,把中國精神展示出來,把中國氣派表現出來,把代表時代精神的作品弘揚出來,讓中國的現代雕塑在國際上産生強烈的話語地位。我想,讓世界了解中國,並不是把一個古代的中國“拿出去”讓別人來了解,而是,我們要拿出我們這個時代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