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藝海天涯樂作舟

發佈時間:2013年01月15日 17:38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央視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常言道:"學海無邊苦作舟"。但對黃賓虹先生來説,一生奮搏藝海,焚膏繼晷,活到老,學到老,不以為苦,反以為樂。他那種自強不息,至老不倦的精神,使我深受教益,現就記憶所及,略舉數事,以表緬懷之情。

       1954年春節,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在杭州孤山路15號(現改19號,即今平湖秋月附近西泠書畫院對面)舉辦"浙江名人書畫展覽會"。我參與籌備工作,事前把消息告訴了賓翁,請他蒞臨指導。記得展出第三天下午,天氣晴朗,陽光和煦,賓翁在其夫人宋若嬰女士的陪同下來到展覽會。我迎上前去,陪同參觀。賓翁沿著陳列路線,興致勃勃,既看不同書體,又賞各類繪畫;明代工筆重彩的俞舜臣《百花圖》卷,信手揮灑的沈仕《四季花卉圖》卷,明末倪元璐行草詩翰軸,清初呂學《桃源圖》軸……一件件看過去,仔細揣摩,反復品賞。他非常注意畫面題款,看到妙詩佳句,輕輕地誦讀一番。當時賓翁已年逾九十,而且剛剛治療過白內障,視力衰竭,加上陳列室設備簡陋,光線不足,長久站著參觀是相當費力的。我幾次勸他坐下來休息一下,他笑笑説:"不必了,趁天色未晚,讓我多看幾件吧。"那天下午他沒有休息片刻,足足看了兩個多小時,黃師母怕他累,催著回去,他才依依不捨地離開了陳列室,踏著夕陽,在黃師母的攙扶下,緩步返回棲霞嶺。

       賓翁一生遍遊南北,不知道參觀過多少次展覽,但對我來説,陪同他一起參觀書畫展覽的卻是第一次,也是最後的一次。回憶起當時他那不知疲勞、全神貫注的參觀情景,至今曆歷在目。

       春節過後,我專程登棲霞嶺想聽聽賓翁對展品的看法,他談了一些,忽然問道:"你們那裏古代安徽畫家作品多嗎?有沒有沈廷瑞的畫?"我告訴他:"收藏很少,沈廷瑞的名字還沒有聽到過,"賓老説:"沈廷瑞是位清朝前期的安徽畫家,壽命很長,交遊甚廣,詩畫都有功夫,我從小時候起,就臨摹過他的畫。"那天,賓翁答應把他的臨摹稿給我看,可惜一時找不出來。大約隔了半個月,我終於在賓翁家中看到了。臨摹稿共五開,對折為二,左右各臨一幅,共計十幅,用墨筆鉤勒丘壑佈局大意,沒有著色,每幅都有題詩,最後一幅署有年款。這本臨摹稿不僅顯示出賓翁學習傳統的勤奮精神,同時所採題詩,具有史料價值,給了我新的知識。當時我徵得賓翁同意,把詩題全部抄錄了下來。

       歲月如流,一晃近四十年了,王伯敏《黃賓虹》一書中談到"賓翁六歲,臨摹家藏的沈廷瑞(樗崖)山水冊,極得教師親友的讚許。"根據當年賓翁面告,確有其事,但那次我所看到的臨摹稿,字畫已很老練,筆健氣足,當非童年所臨,是不是原跡出自黃氏家藏本,賓翁從童年到成年一臨再臨呢?還是他後來另見他冊,臨摹一過,那就不得而知了。賓翁早已去世,無從問業解惑,現在只得把我當年從賓翁臨摹稿中抄錄下來的沈延瑞詩題轉錄如下,向知情師友請教。

       第一幅:綠樹陰陰清晝,瀠洄一水孤村。杜鵑聲裏春老,誰共詩瓢酒尊。

       第二幅:舉世尚淫哇,孤懷誰與寫。野老抱枯桐,寥寥賞音寡。何當結古歡,長嘯松陰下。颯然松風來,襟抱亦瀟灑。

       第三幅:濯濯高梧露氣清,碧天如洗覆苔陰。阿誰解得靜中趣,清悶遺蹤未許尋。

       第四幅:群峰在鉤連,飛泉戛清響,嵐翠沾衣裳襟,歌聲徹雲上。

       第五幅:秋水凈幹練,秋柳嚲如絲。一竿生事足,斜日晚煙炊。

       第六幅:群山望不極,泉壑殊陰暗。中有雲氣流,時聞好鳥鳴。寥空走靈籟,高樹散秋聲,悠然騁遐矚,苑枯得物情。

       第七幅:水木自清華,邐迤秀岩壑。人家倚磵阿,風光儼下谷。只此愜幽棲,尋過度略約。

       第八幅:湖光淼淼羨寒波,籟靜天空雁陣過,嘹亮一聲催客夢,蘆花深處隱漁蓑。

       第九幅:孤城落日邊,獨鳥飛煙外,艤棹傍荒陂,亂水繞衣帶。

       第十幅:六齣花飛風正寒,茅檐竹檻響珊珊。有誰高臥西窗下,無競無營夢也安。雍正乙卯冬沈廷瑞樗崖寫于菰城慈感寺之秀水房。

熱詞:

  • 藝海
  • 天涯
  • 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