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寓意于高山

——《太行鐵壁》創作後記

發佈時間:2013年01月09日 17:51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央視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有人謂歷史畫為嚴肅的繪畫。其嚴肅性之所在,主要表現在作品的題材、主題以及人物與歷史背景的關係。無論是古代的、近代的或現代的歷史題材,受到社會政治潮流的制約比較大,作畫的內容和形式上要受到真實的歷史事實和特定歷史人物的約束。但其社會效應卻突出的顯示了它認識歷史的作用和教育作用。政治風雲往往影響了人們的意識,也影響了藝術,這就需要畫家有更多的思考與判斷,結果所産生出的每一幅歷史畫,也是作者歷史觀 、世界觀的體現,因此社會對歷史畫的檢驗也會因歷史的、政治的諸多因素而形成極為嚴格的標準。

       中國現代史中人民反抗外辱,自強不息的史詩篇章,深深感動著我們的心靈,因此在我們的藝術實踐中,情願在再現革命歷史的題材上付出較大的努力。在創作選題時,我們首先要選取自己喜愛的、有認識、有感情,又宜於藝術表現的題材。早在70年代初我們就孕育著以太行山八路軍抗擊日寇為主題的歷史畫。1975年11月,我們第一次到山西武鄉縣體驗生活。那時,真正的歷史已被踐踏和篡改,是非全然顛倒,連革命遺址亦無人管理,殘破不堪。對於當年鏖戰浴血于前線的老帥老將只字不提。八路軍前線司令部的舊址連個牌子與照片都不能懸挂。朱德、彭德懷、鄧小平、劉伯承等同志的舊居,有的倒塌,有的被拆除……儘管我們在調查訪問中獲得了許多寶貴的感人至深的真實史料與形象素材,但是在人妖顛倒的社會背景和社會風氣的壓力下,不得不抑制住感情的激動和憤懣,把創作的種子深深地埋藏在自己的心底。

       事隔9年之後的1984年,祖國大地上陰霾驅散,迎來了思想解放與文藝的春天。我們第3次訪問了太行山革命老區之後,創作了國畫《太行鐵壁》。歷史畫有一種著重表現具體的真實的歷史事件,有一種側重概括一個歷史時期中的社會面貌和時代精神。《太行鐵壁》屬於後一種,即它沒有表現具體歷史故事情節和場合的真實,也不是對歷史事件考證的再現。畫面上的朱德、彭德懷、鄧小平等領袖人物和民眾戰士們肩並肩如巨石、如山岩一樣的構圖結構與人物組合是象徵性的,寓意性的。但是,軍民團結猶如銅墻鐵壁的意念,卻是真實的,這裡所揭示的感情和精神實質,也是真切的。拋開“事”,尋求“情”。同仇敵愾、愛國主義的內在信念,給八路軍和老百姓以氣魄和力量,侵略者的屠刀與無辜者的鮮血,讓追求真理主持正義的使命感剎那間點燃了每一個富有熱血的中國人心中憤怒的火焰。八路軍和老百姓之間真摯的友愛,相互的信賴、共同的命運與決心,形成一股強勁的力——凝聚力,戰鬥力。這種力量是崇高的、不可戰勝的,它是中華民族得以生存的堅實保證。這是這一時期歷史生活的本質,這個本質是真實的。《太行鐵壁》就是要表現這樣的本質。這是我們對太行山抗日史詩的認識和感受。用藝術形象去歌頌那些歷史人物的飽滿充盈的生命的力和豐功偉績,使之發揚而廣大,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因此,讓《太行鐵壁》對歷史客觀表達出積極的傾向性,也是我們創作中一個明確的目標。

       《太行鐵壁》立意表現崇高之美。當我們鳥瞰太行群峰,飽賞那雄偉壯觀的景色時,瞻仰斑斑彈痕的戰地與革命遺址,緬懷英烈忠魂的偉績時,思緒萬千。我們憑著腦海裏有限的歷史知識和生活經歷,縱情地聯想、回憶、想象……那八路軍的事跡、老百姓的故事,熔鑄在這巍峨的太行山裏,愈發使我們感受到他們的愛國主義的火熱激情。

       我們曾採訪到這樣兩段感人肺腑的民間故事:抗日前線的八路軍總司令部設在遼縣(今山西左權縣)麻田村。彭德懷同志任八路軍副總司令。戰爭生活嚴酷而緊張,彭總的工作十分繁忙。然而,彭總不論去到哪,時刻都惦念著老百姓的疾苦。麻田村有個佃農叫王福安,一輩子受苦受難,父親被冤死,又散失了被賣掉的母親和弟弟,王福安孑身一人,常常無米下炊,活到40來歲了還沒有蓋過被子。彭老總來到麻田村後,不斷地給他接濟些東西。不是把津貼費塞到他的手心,就是送去衣服和糧食。戰爭和饑荒重壓著農民兄弟。彭總認為光憑救濟是不行的,要解決根本問題,就必須給他們以土地,於是和戰士幫著農民開荒修地。他和王福安一起也開墾了3、4畝山坡地,還種上穀子。從此王福安再也不會挨餓了,後來王老漢每當端起大老碗的時候,就念叨著:“老彭呀老彭,到死也忘不了你。”1943年彭總離開了太行山,福安老漢日日夜夜在惦念著彭老總。10年之後,王福安聽説彭總正在朝鮮領兵打仗,就給彭總寫了一封信。彭總在炮火紛飛的前線一往情深地給王福安老漢寫了回信,還寄去自己一張2寸像片。王老漢激動得捧著這封珍貴的書信和照片,用白土布包了一層又一層,隨時都帶在身上。1964年,彭總被冤屈罷黜,福安老漢也垂暮病危。他對兒子沒有別的什麼囑託,唯有一樁心事,説道:“不管三七二十一,我死了也和老彭在一起,老彭的信和像片得隨著我,我死了,你可不能再……再掏出來。”兒子哭著向他作了堅決保證,老漢才安詳地閉上眼睛。我們真想看一眼這珍貴的照片和書信。然而,它們已放在王老漢壽衣內層的口袋裏,隨葬19年了。

       另一段故事是在10年浩劫中,彭德懷同志受到非人的摧殘。有一個牧羊人在石崖上看到造反派寫的“打倒彭德懷”的大標語,恨得咬牙切齒。他用手中的放羊鞭子衝著石壁狠狠地抽打標語中的“打倒”二字。一邊抽打,一邊憤怒地説:“打倒!我叫你打倒!”淳樸的農民,把對彭老總的愛珍藏在自己的骨髓裏。

       彭德懷同志一生都掛念人民的疾苦,視個人安危于不顧,和人民群眾凝結下鋼鐵般堅實的友情。從坦蕩無私的領袖身上和忠誠善良的群眾身上,我們看到一種純潔晶瑩的品質,這是一種崇高的精神之美。

       太行山黃岩洞是八路軍的兵工廠所在地,縱深一里許的山溝,周圍重巒疊嶂,峰如劍排。從東面黎城縣赤峪溝裏進去,兩邊土黃色的千仞石壁恰似刀劈斧砍一般陡峭,正是所謂的“抬頭一線天,低頭難伸拳”。狹長幽靜的甕坑廊,更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入”的險境。大自然本身就給我們以濃厚的肅穆感、雄偉感。當我們頭頂8月的烈日驕陽,環視著每座山峰時,依天聳立的峭崖險峰接連蜿蜒,如巨人般形成一組組群雕與天籟屏障。我們從層出不窮的石紋折皺中影影綽綽地可以看到無數副人的軀體浮雕——老人小孩、姑娘小夥子、舉槍的、拿刀的……我們凝視著,極力追尋著那些幻影。恍然悟出這是現實聯想和幻覺的匯集。這偶然迸發的火花,照亮了我們經久苦苦尋覓的思路,腦際回蕩已久的構思,很快找到了形象化的繪畫語言。我們決定採用群雕式象徵性構圖,把為民族生存而浴血奮戰的英雄們融于山勢中,鑄成鐵壁。把太行山樹為他們的紀念碑,願他們的精神與太行山共存。我們認為這座天然造化的紀念碑裏蘊寓著一個永恒的真理,它永遠會給現實社會與未來社會以精深的啟示。

       歷史畫有著明確的教育目的。但是,其目的是通過藝術形式美的感染力而起作用的。無論構思得多麼巧妙,主題多麼偉大深刻,沒有藝術造詣和優美的語言去感染人,去喚起觀者的共鳴,便無法使作品與觀者達成交流,沒有這種心靈間的交流,何以談得上教育作用呢?因此,必須認真掌握藝術手段,選擇最恰當的、最美的語言,吟繪出自己心中的讚歌。

       當代中國畫,若仍然依賴於傳統的規範模式已無法滿足表現現實的要求。人們的審美觀念和時代的審美趣味的變化與提高,使以往那種對老的“傳統”、新的“傳統”亦步亦趨的局面已經難以維持下去了,人們對當代中國畫提出了新的衡量尺度,畫家們,要求從自身的桎梏中解脫,藝術上求變之心是迫切的。我們亦認為,變,是創作現代歷史畫的當務之急。

       近年來,我們試圖把山水畫的皴法運用到人物畫中,把西畫的某些因素,如造型規律和形式語言,滲透于中國畫中,雖未臻其完善和自然,但為刻畫北方農民的粗獷樸厚倔強的特點而作了嘗試。我們曾經陸續畫出了《女媧》、《育花翁》(王迎春)、《戰友》、《高原衛士》(楊力舟)等習作,它們都運用了山水畫中的大斧皴法,以及其它較自由的造型手段,這些畫,可以説是製作《太行鐵壁》所發揮的藝術手法的基礎。

       《太行鐵壁》運用了象徵性的手法。人物的組合與岩石的結構運用了一些現代繪畫某些流派的形式規律。若干豎長的傾斜線條形成總體的節奏感,以畫面粗細、黑白、乾濕、疏密表現變化,利用明暗的強烈對比,加強畫面嚴峻崇高的氣氛和厚重有力的感覺。

       《太行鐵壁》中人物造型基本是寫實的,刻畫多位領袖形象,要求準確地把握形象特徵,其動態儀錶,精神氣質,必須與總體構圖的山勢結構取得諧和。其他的群眾,則更多地和山勢岩石結構渾然一體。對於多人物的塑造但求形簡而神賅,概括而多樣。每個人物只求其典型性和類型化,不必要的細節予以淘汰,刪除和減少,強化主要的造型特徵。總之,我們刻意于意象的構圖形式。對具體人物形象的刻畫、歷史的時代感、造型手法的現代感,盡力求得鮮明與諧和統一。

       筆墨既是表露自己藝術個性和風格的語言,也是中國畫表現對象的得力手段。不發揮其筆墨性能實在失之可惜。《太行鐵壁》在製作中,我們運用北宋山水畫的大小斧劈皴法,以側鋒方硬之筆鉤線,濕潑幹擦、痛快淋漓,儘量少加修飾,造成一氣呵成之氣勢。

       對傳統筆墨在繼承發展的基礎上,我們試圖進行某些變革,將表現手法向多元化方向發展,除皴擦點染、乾濕濃淡之外,還望深入到更廣闊的領域去發掘,從而豐富自己的藝術語言。

       在藝術形式的作用被充分重視的現今,歷史畫的範疇內也需要大膽地發揮藝術創作的個性。既有濃烈可信的歷史真實感,又要符合當代人的審美趣味,這是藝術創作要表現生活的規律。畫家的審美意識和欣賞者的審美要求都在發生著變化,社會和時代精神發生著變化,對於同一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亦會産生新的認識和新的表現,何況寫實風格尚不是歷史畫的唯一形式。所以我們在社會物質文明和改革開放的潛在精神力量的推動下,大膽地創作了《太行鐵壁》,用它作為我們以當代人的審美意識勞作于歷史畫的新天地的開端。

1985年6月19日
楊力舟  王迎春

熱詞:

  • 寓意
  • 高山
  • 藝術家
  •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