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太行烽火》創作札記

發佈時間:2013年01月09日 16:21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央視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由中宣部、文化部、財政部支持發起組織的“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是改革開放卅年來第一次由政府組織、擬定主題的美術創作活動。我們有幸中標,承擔“戰鬥在太行山上”為主題的中國畫創作。

       構思立意

       我們之所以投標這一題材,是因為我們生於斯,長于斯,並曾在山西工作過十年。早在1970年,在北京軍區組織下,創作過油畫《平型關大捷》。1976年赴太行山,到晉東南左權、武鄉等抗日革命根據地,作過深入地調查訪問。1977年創作國畫《太行浩氣傳千古》(朱德肖像),參加了“解放軍建軍五十週年大展”。1984年,我們又專為“第六屆全國美展”準備作品,併為連環畫《小二黑結婚》蒐集素材,再次奔赴太行山區,對太行山的山川地貌、風土人情、革命歷史作了進一步的調查和體驗,並大量地實地寫生。對八路軍總部和129師等部隊開闢抗日根據地的史實,作了進一步的了解。訪問了一些當年的老戰士、老民兵,以及他們的後代。他們當年抗擊日寇可歌可泣的事跡,活生生的浮現在我們的腦海裏。但是,當時由於時間緊迫和全國美展限于尺幅在兩米以內的要求,豐富的素材資料和生動的人物形象,以及他們的英雄事跡,難以在短時間內把很多想法集中于兩米以內的一幅畫中有所體現。正當為難之時,呈現在眼前的太行山的懸崖峭壁在夕陽側光照耀下,偉岸雄奇如屹立的群雕,瞬間地激發出創作靈感,我們由此聯想到太行軍民一致對外、團結抗日,如銅墻鐵壁般的可視畫面躍然而出,即刻迅速地構圖並繪出人物。之後,創作了《太行鐵壁》,入選“第六屆全國美展”,獲得金獎。

       2007年,“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的啟動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機會。自1984年以來收集的資料和素材,多年沉澱的真切感受,為這次創作活動順利進行奠定了比較雄厚的基礎。我們多年的積累有了用武之地,有利於充分地展示胸臆和抒發情感。我們主張歷史畫要尊重歷史,於是,2007年12月份,我們又冒著嚴寒到太行山的南麓王莽嶺和晉城革命老區考察,力求把太行山抗日根據地八年抗戰的艱苦卓絕的戰鬥生活,較為深入並藝術地進行新理念、新視覺、新審美的表現。經過反復構思、構圖,我們確定創作的中國畫題目為《太行烽火》。

       最初確定的草圖是突出國共兩黨合作,共同抵抗倭寇,巍峨雄壯的太行山中屹立著八路軍抗日將領朱德、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等英雄群像,包括國民黨抗日將領閻錫山、衛立煌、高樹勳等,國共抗日官兵、民兵、老百姓團結在四週,同仇敵愾,浴血奮戰,迎來最後的勝利。但我們又覺得跟《太行鐵壁》太相近,在藝術表現上沒有突破,有些自我重復,而且過於強調英雄,強調領袖人物,所以在構思上一直在找突破口。我們反復翻看大量史料和自己的走訪記錄,感受到人民力量的偉大,決定轉變思路,以奮起抗日的民眾為中心,重新構圖。畫面將視覺集中在一位敲響警鐘的老年婦女形象上,象徵著祖國母親的召喚和吶喊,寓意著中華民族在外敵入侵之時,軍民一心,發起人民戰爭,使敵寇在人民戰爭的海洋中無處遁形。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中國人民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

       構圖佈局

       作為重大歷史題材的畫作,《太行烽火》尺幅宏大,從開始構思構圖,到放大畫草圖,我們想到敦煌壁畫和山西壁畫。中國古代壁畫的散點透視與超時空的構圖方法,境界自由,方法靈活,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使我們的思路洞開。敦煌壁畫中有很多采用的是“異時同圖”的構圖方式,其超時空的理念促使古代畫師經常把所有情節穿插集中在一起。畫中人物、山林、動物、建築並置一處,畫中的山林、房舍,既是故事發生的環境,也是情節的間隔,圖案化了的山巒、樹木,在表意的同時,還有裝飾效果。古人在創作佛教經變畫時,題材複雜,幅面宏大,畫師們善於通過雄偉壯觀的宮殿樓閣,或綺麗多姿的山水景致創造遼闊的境界,並在營造的場景中細緻入微地刻劃不同的人物。那些浩瀚的文化精粹給我們很大的啟迪。

       於是,我們在大幅面的繪製過程中,雖然選擇了傳統的六條屏樣式,但是清醒地警示自己不要盲目地被文人畫的片面認識所束縛,大膽地按主題內容的需要,隨機利用超時空的構圖方式,拼接與拼貼的方法使六條屏形成銜接,貫通氣脈。整幅畫面用結構線組成、切割和互應,墨色黑白灰的映襯對比,使六條屏既有獨立的畫面,又有合併在一起的整體氣勢。每一條屏的人物組合與另一條屏必須銜接,不能造成斷裂或殘缺,也不能出現整體動勢的停滯與不流暢。大筆揮寫與精雕細刻相結合,使畫面富有豐富的層次和節奏韻律,達到明快強烈的效果。

       通過不斷地調整和組織畫面內容,並與墨色基調相協調,即通過主觀的意願,重新組織與編排,把不同時空的形態並存于同一空間中,保留具象形態的特徵,再把具有特徵的元素提出來予以誇張、強化。例如男民兵行進隊伍的弧線與扛著槍的斜線,有意誇張組合,運用抽象變形的圖式,透出嚴峻、急促行進的感覺,突出動感和速度感。衝鋒的八路軍戰士,採用紀念碑性的雕塑造型,方向相同,節奏一致,構築統一的律動,強化重復再重復的視覺印象感受,傳達氣勢,張揚神采。

熱詞:

  • 太行
  • 烽火
  • 創作
  • 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