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楊萍:豪氣之才情精湛之筆墨

——記著名畫家王迎春

發佈時間:2012年12月28日 19:29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央視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人物畫寄託了畫家對人的思考,反映了人的生命和精神的存在。展露了所處時代的重大變革、精神面貌和風土人情,體現了畫家對當時社會深刻的觀察和思考,以及畫家的自覺精神和使命感。著名畫家王迎春以融合中西的全面的藝術修養,雄健嫻熟、富有魄力的筆墨技巧,豐富著人物畫的內涵,拓展了人物畫的表現力,創造性地推進著中國畫的發展,以其鮮明獨特的風格面貌在中國畫壇上佔據一席之地,在藝術的歷史長河中書寫下濃重的一筆,是當代藝術家中的佼佼者。

       1942年王迎春出生在山西省太原市,那時正是國難當頭之時。日本全面侵略我國,太原淪陷。對於家境貧寒的王家來説,更是雪上加霜。在幼小的王迎春的記憶中,是槍聲、炮聲和飛機的轟炸聲,是人們驚恐的尖叫聲和哭嚎聲。但這並沒能阻止藝術的種子在她心中生根、發芽。王迎春由外祖母帶大,心靈手巧的外祖母剪的窗花,繡的鞋面、枕頭,做的布娃娃,帶給她無限的慰藉和欣喜。家裏墻上的年畫,窗戶上的窗花,衣櫃上的漆畫,寺廟中的神像、壁畫,都從點點滴滴注入到她的血液中,成為她藝術的啟蒙。幼時的她,腳上穿的是繡花鞋,頭上戴的是虎頭帽,裏面穿的是紅兜兜,外面穿的是花棉襖。躺在炕上,睜眼看到的就是對面墻上四條屏年畫,是梁紅玉、穆桂英這些巾幗英豪,還有四大名旦月份牌等(這也成為她日後喜歡創作四條屏作品的緣故);頭又向右轉,是大窗戶,每個窗格上都貼有窗花,有喜鵲登梅、鴛鴦戲水、三娘教子、老鼠娶親等,透過外面明亮的陽光,非常鮮艷。又跟著出嫁的姨姨坐花轎,拜天地。婚喪喜事,過年過節的禮節風俗,這些濃郁的山西民俗文化對王迎春的影響頗深,成為她開啟藝術大門的鑰匙。

       新中國建立後王迎春開始上小學,接受共産主義革命教育。此時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傳統文化退出了課堂,革命文化佔領了講臺。與繪畫結緣也在這一時期。一次王迎春在上課時偷偷地給老師畫了一張漫畫像,校長在批評的同時,又説畫得不錯,鼓勵她以後可以多為學校做貢獻。此後,幾乎學校所有的墻報、黑板報上的圖畫都由她來畫,還參加過全市小學成績彙報展。

       1957年王迎春考入西安美院附中,開始正規的美術教育學習和訓練。當時接受蘇式藝術教育和革命現實主義創作思想的灌輸和熏陶,在“文藝為工農兵服務”方針的指引下,面向農村,反映工農兵生活。她雖然出生於省會城市,但50年代的中國城市一切都還屬於變遷中的農業社會式的城市,所以生活習慣、秉性、感情和農村的聯絡是天然的。西安美院離市區45里地,她所生活的環境完全是農村。這時開始接觸農民,而且每學期要參加農業勞動:春鋤,抗旱,夏收,龍口奪食,秋收。同時還要到外縣下鄉實習,她曾經七次到陜北革命聖地,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勞動之餘畫速寫,畫農民的肖像,畫反映新中國農村的變革。

       王迎春附中二年級的時候,年僅16歲的她就開始學習搞創作。根據下鄉的真實感受畫了一套以農村婦女參加勞動為題材的四扇屏,題為《四女圖》。小試牛刀即露鋒芒,作品發表在《陜西畫報》上,這是她第一次搞創作,也是與楊力舟第一次合作,也是第一次發表作品。作品第一聯是水車技術革新;第二聯是運肥;第三聯是溫室育苗;第四聯是機械軋棉花。這是王迎春親眼目睹了五十年代中國農村婦女從炕頭走到地頭,從鍋臺走到田間,而且具有了科學文化知識的巨大變化,畫面上的人物都是她在農村結識的姐妹,她們在新中國成立後真正當家作了主人,開啟自己的自尊和自強的新生活。王迎春很敏銳地感覺到這一欣喜的變化,於是便訴諸畫筆,完成了自己第一部作品。從那時起就反映了她對現實生活的敏感和對婦女人生的關注。

       那時候本著毛主席的教導,王迎春長期無條件地到火熱的農村生活中去。秦晉地域文化相近,彼此相互影響滲透,對於生於晉,學習于秦的年輕學子,對這片養育了中華兒女、孕育了中國革命的黃土高原充滿了熱愛。這些生活積澱奠定了創作的基礎,也滋養了藝術的偏愛,成為她藝術創作永恒的主題和不竭的源泉。

       文革時,他們利用串聯,從四川到廣州、井岡山、瑞金、韶山,對革命聖地、遺址進行考察和訪問,臨摹各種革命歷史老照片,速寫革命遺址。把蘇區的印章、破油燈、破水壺、大刀、長矛、紅旗等展出的文物,都用素描畫下來。這也是源於蘇聯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影響,把每個小道具都用寫實素描紀錄下來,為她創作大型革命歷史題材大畫準備素材。

       五十年代的中國畫壇主要受到俄羅斯巡迴畫派、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和契斯恰剋夫教學體系的影響,同時也能接觸到德國的珂勒惠支、門採爾和波蘭的馬特義柯的評論介紹和畫冊,王迎春必然對這些藝術流派了解較多。那時也非常喜愛蔣兆和、王式廓的人物畫。在西安美院受劉文西的直接帶動。特別是珂勒惠支對她的影響很深,那濃厚的人道主義感情,深沉的悲劇色彩和強有力的藝術表現手法,都與歷經戰爭苦難,又逢萬象更新的新社會的王迎春在心靈上契合。在西北高原上,王迎春開始了自己藝術道路的探索歷程,她逐步樹立起要畫反映社會現實的主題性繪畫的目標,這成為她筆耕墨耘數十年不綴,孜孜不倦的人生追求和藝術探索。

熱詞:

  • 楊萍
  • 豪氣
  • 精湛
  • 筆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