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學書感言

發佈時間:2012年11月07日 16:24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央視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我從1992年開始習書,到現在整好二十年。不敢説有什麼深刻的“感悟”,因為對於學習書法來講,二十年的時間著實不算長,而我個人現在還處在吸收、消化、反思、進步的階段,有的也只是一些體會,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下。

       學習書法,首先要有足夠的敏感度,一般我們稱之為“天賦”,這種天賦主要體現在能區分不同作品的格調高下,和書寫時能體現出較高的控筆精準度這兩個方面。對於一般的欣賞者而言,具備第一種能力便足夠了,我們將這種能力稱為書法藝術的“鑒賞力”。就我個人來説,我喜歡偏于靜逸的格調。偏于動態的作品打動人靠的是筆墨技法、章法形式,而偏于靜態的作品打動人則主要依賴於書寫者深涵的修養、杳冥的心境和悠遊的狀態,以及書寫工具的精良、稱手。前人評標價柳公權的書法時説:“柳公權書如深山道士,修養已成,神氣清健,無一點塵俗”,大致就是這種感覺(但並不單指柳公權的書法風格)。又如,唐代的張懷瓘在比較歐陽詢、虞世南二人高下時説:“歐若猛將深入,時或不利;虞若行人妙選,罕有失辭。虞則內含剛柔,歐則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為優。”好一個“君子藏器”!這或許就是中國古人所講的“以靜制動”、“以柔克剛”,所以中國古人寫字時要求先進入“如對至尊”、“神怡務閒”或者“散懷抱”的狀態而後弄翰,是有道理的。

       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各種感官不斷得到極限滿足的時代。我們的視覺、聽覺、觸覺等不斷被各種新技術、新産品所滿足,但這未必是一件好事。古人説“五色令人目盲”,各種極限的形式令我們的內心難以沉靜下來,所以我們愈來愈感受到難以和自己的內心溝通,人與人之間也難以有真正的觸碰。在書法創作方面,當代的書家普遍偏離“書卷氣”越來越遠,追求大幅式和誇張的筆墨,追求盲目創新,進而刺激欣賞者的視覺,誤導大眾的審美,我覺得是很不可取的。當我們面對古人所留下的墨跡時,無論它經典與否,都能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古人對文字那種虔誠的態度、對筆墨那種誠摯的感情,以及對傳統發自肺腑的敬重。也正因此,我們在面對前人遺跡的時候,會油然生發“敬惜字紙”的心情。我在評論一位朋友的篆刻作品時説:“(面對他的作品)我覺得我首先讀到的是一種操守,具體來説則是一種敬重古人的態度、堅持主流的路線、不急不躁的狀態以及尋求漸變的思路”,實際上,古代書法史的發展基本就是沿著這樣的一個思路進行的,而我也在不斷按照這個思路調整自己的學習。

       但靜氣並不是要追求刻板、呆滯。我在中央財經大學的留學生公共課上多次提到中國藝術講求“微妙”(而不僅僅是“妙”的層面),要耐看,但同時要簡潔,通過並不強勢的外在形式承載無窮無盡的藝術韻味。這就很需要功夫了。它要求書寫者對細微處也很敏感,對筆墨的控制要恰到好處,有變化而不失度。中國古人往往靜中寓動,筆力含忍——這似乎是文人間約定俗成的——儘管不同人追求不同的“靜氣”,比如,有的靜氣中流露出清新剛健的筆力,有的靜氣中展現出寬博雍容的氣度,有的靜氣中折射出澄凈蘊藉的韻味,有的靜氣中涵泳著生拙樸茂的厚度,等等,但都體現出 “文質彬彬”的中和與典雅。這,就是中國書法的傳統所在。

       我們生活在一個並不太利於“高雅”這種格調生存的時代,因為我們的生活節奏、物質環境、人格素養等等和古人有著太大的差別。但無論如何,人要保有操守、追求格調——尤其對於藝術創作,因為它終究是要觸碰到人們心靈內深處的。我希望我的創作能夠堅持這樣的路子,不斷把更好的作品呈獻給大家。

熱詞:

  • 劉光
  • 書法
  • 藝術
  • 書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