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李可染,1907年出生在江蘇徐州一個平民之家,取名永順。父親是貧農,逃荒到了徐州,先以捕魚為生,後來又做了廚師。母親是城市貧民。雙親均不識字。
耳聰
李可染的藝術世界充溢著大自然的萬籟音響,而這個萬籟奏鳴的世界在他童年時代已經潛入了他易感的心靈裏了。
小時候第一次深深吸引他的聲音,是一個沿街賣藝求乞的盲琴師奏出的悲涼琴聲。此後,每當聽到那悠長的、淒心楚楚的曲調,他便怦然心動,幾乎落淚。常常,他暗隨琴師,聽他拉琴,默記弦音,深夜始歸。11歲的可染從此諳識不少民間曲調,還自製了一把小胡琴,並拉得一手好琴。
42歲那年,李可染畫過一幅現實題材的寫意人物畫《賣唱圖》。這幅畫在他一系列古典人物畫中顯得尤為特別。月兒彎彎照九洲,幾家歡樂幾家愁。為女孩伴奏的盲琴師顫動的手指觸動著琴弦,似正傳出聲聲不斷、如泣如訴、萬分悲涼的琴聲。那種真情實感,當是畫家揉進了自己童年時代久已潛存的心音。
啟蒙
13歲那年,小學放暑假,可染在城墻垣道玩耍。靠城墻有一片園林建築,名曰快哉亭,後室有幾位文人長者在作畫。他順城墻豁口滑下去,伏在窗外觀看。從此一連數日,天不亮就在窗外候著,戀戀不捨。一位長者見他對畫如此入迷,感嘆道:後生可畏!畫師們招呼他進去看畫,從此可染便成了老畫師們的研墨童子。大清早,他就提著小桶到井邊汲水,研好墨,等著看長者作畫。回到家裏,他竟能把所見全幅山水大意背臨下來,這使畫師們大為驚訝,催促孩子拜山水畫家錢食芝為師,原來這裡是集益書畫社活動的場所。
李可染正式拜師後,錢食芝為這個小學徒畫了一大幀山水,並寫了數十行跋文。附詩云:童年能弄墨,靈敏世應稀。汝自鵬捕上,余慚鹢退飛。錢食芝預感這個少年弄墨的童子將會如同大鵬展翅,相較之下,自己則如同鹢鳥冉冉倒飛了。
1929年,對於22歲的李可染來説,是意義重大的一個年份。那年,他超越了七年學歷,報考西湖國立藝術院首屆油畫研究生。由於他現場所作的巨幅人體油畫,畫風雄厚大膽,被慧眼識才的林風眠校長破格錄取。其實,那次是他第一次拿油筆,還是同時前來報考的山東青年張眺臨陣教給他的。
可是,到了課堂上,他有點傻眼。他拿起從未曾拿過的炭條準備畫素描,卻不知從何下手。他自愧畫拙,總是扣放畫板,待教授來課堂指導時才翻正過來。畫板一角寫著一個王字,原來那是亡字的密碼暗示,暗示自己,畫不好素描勿寧死。
抗戰
1932年秋,杭州一八藝社進步美術活動遭禁,可染在林風眠校長關愛下,悄悄離開西湖返回家鄉。九一八事變,激蕩著愛國青年的熱血,此時可染所在的徐州民眾教育館,以及他在那裏兼課任教的徐州私立藝專,成了抗戰宣傳活動的中心。
李可染在民教館裏創辦了抗戰宣傳室;同時創辦了黑、綠兩色石印的抗戰畫報,把抗戰宣傳室的活動內容,演化為更活潑、更通俗的形式,向廣大觀者群散播開去,在人們的心田裏撒下拯救民族危亡的火種。
李可染人物抗戰宣傳畫,是在九一八以後、七七事變之前開始的。1938年,他參加會聚武漢的文化大軍是一個轉捩點,那年他由孤軍作戰匯入有領導、有組織的抗戰宣傳活動大潮。直到1942年前後,他才重新開始中國畫的創作、研究。這位後來飲譽中外的當代山水畫大師,在青春年月裏,曾如此激昂地投身於抗戰宣傳畫創作活動,大規模地、忘我地作畫,持續10年之久。他先後完成的墻上壁畫、布上宣傳畫、多種形式的宣傳畫,難以精確統計,少説也有200余幅。這對世界美術史説來,也算得上是一種罕見的、特殊的文化現象。從中可以窺見,作為愛國的藝術家,他胸中跳蕩著一顆怎樣熱烈的中國心。
早年徐州民教館陳列的宣傳畫,有油畫、水彩、水墨、炭筆畫……多種工具、形式、題材和品類。其中引人注意的是《甲午海戰--九一八,日本侵華史》,以史實性照片、圖片為貫穿線,配以漫畫、宣傳畫,揭露日本軍國主義者蓄謀已久的侵華野心和罪行。
“八一三”以後,徐州民教館以它固定的抗戰宣傳室為活動中心,又演化出新的分支:抗戰文藝宣傳隊和抗戰宣傳畫巡迴展兩種流動形式。李可染發起和組織、領導了徐州私立藝專的學生,邀集美術、戲劇、音樂界的朋友,聯合走了街頭,那時全國都在沸騰著抗日救國的洪流。
抗戰宣傳畫激發了青年李可染的創造活力,他構思敏銳,落筆大膽迅捷,一個人創作起稿,同時就有7位學生緊跟著上色、書寫美術字標題。這樣畫在大幅面白色竹布上的宣傳畫,完成了上百幅,由青年學生們張舉遊行,協同抗戰文藝宣傳隊,在城鄉巡迴展示。兩支人馬:一支且唱且舞,演出街頭話劇,另一支就在近處場地,舉辦抗戰宣傳畫展。文藝宣傳隊演出到哪,巡迴畫展就在哪出現,互為配合,相得益彰,轟動城鎮,觀者如潮,收到極好的宣傳效果,成為喚起民心、齊心抗戰的響亮號角。
從師
1947年,經徐悲鴻先生引薦,李可染終於有幸拜齊白石為師。齊白石是近代大寫意花鳥巨匠,又是金石篆刻巨擘,但在當時,他的革新思想一再遭到守舊勢力的反對,走著他的"寂寞之路"。他第一次看到可染的寫意畫就十分欣賞、推崇,後來多次 在可染畫作上題寫畫跋,高度評價可染的創造精神。白石老人曾為李作《耙草歇牛圖》題跋,老人寫道:心思手作,不愧乾嘉間以後繼起高手。一語道破可染藝術的最大特點:不但精於勤,而且深于思。
李可染在齊師身邊10年,每天為老人磨墨理紙,看齊師作畫。白石老人的花卉,他一筆不畫,但他認真學習了齊師的作畫態度,用筆運墨之法,還有構思之奇偉,以及大膽獨創的精神。
齊白石曾贈可染一枚構思奇巧的印章樹下童子,即樹下一人。白石老人贈印時,對可染講了兩句古語:李下不整冠,瓜田不納履。印章取其不須整冠、以潔身自好為做人本色之寓意。
1957年,可染訪問德國期間,97歲的白石老人溘然長逝,可染未能及時趕回奔喪,未盡弟子之誼,成為他終生遺憾。
李可染拜齊白石為師,同時也求教于黃賓虹。他第一次求教黃賓虹,是帶了自己大約20幅作品去的。黃師見了可染筆下的那氣質厚重、筆墨渾化的水墨鍾馗,大為欣賞,興奮之極,當即要把自己收藏的元代珍品《鍾馗打鬼圖》送給可染。可染因禮厚太重,敬辭未受。師生結緣,一見如故。
黃賓虹精於畫史和鑒賞。他品評藝格高低,重要藝術標準是純全內美,一反輕薄浮華之氣。黃賓虹70歲以後,山水藝術大成,最後形成其渾厚無比的畫風。這一點,促進了可染以厚重為核心的審美觀迅速成型。
1954年,李可染赴江南寫生。那次,他前往黃師家,住了六七天。黃師用裝在墻上的小滑輪將自己的藏畫一一挂起給可染看,並一一品評,整整觀賞了兩天。可染見黃師因眼患白內障,戴著墨鏡,仍然摸索作畫,每日勾山水畫稿,堆積成摞。有一天,到了晚上,黃師還在燈下一口氣勾了七八張山水輪郭,這使可染十分感慨,喟嘆前輩老師用功之勤苦,實非我等後輩可及。
黃師作畫之勤,與齊師比肩,黃師對可染的厚愛,也與齊師等量。此次在黃師身邊,黃師每日選一幅當天畫稿送給他。可染臨行告別,黃師親送可染上路,走了很遠,又以自書楹聯相贈,作為紀念。誰知這竟是親聆黃師教誨的最後一課。次年,黃師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