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董希文:一代大師的藝術道路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01日 11:05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毛澤東主席看了油畫《開國大典》説:“我們的畫,拿到國際間去,別人是比不過我們的,因為我們有獨特的民族形式。”

      今年盛夏,堪稱藝術盛會的《20世紀中國油畫展》在中國美術館隆重開幕。正值世紀之交,千年更替之時,279位不同時代畫家的400余幅傑作,佔據了中國美術館的所有展廳,記述著中國油畫的百年滄桑。展廳中,在董希文的世紀經典之作《開國大典》前駐足的觀眾最多。20世紀中國油畫創作是活躍的時期主要是抗戰前後、新中國成立後的50—60年代初和改革開放時期。而董希文則是50—60年代初活躍在畫壇上的最傑出的油畫家。當年毛澤東主席看了油畫《開國大典》説:“我們的畫,拿到國際間去,別人是比不過我們的,因為我們有獨特的民族形式。”(引自《光明日報》1956年2月11日版)在中華民族走向全面復興的今天,回顧董希文披荊斬棘走過的與人民共命運的藝術道路,是不無啟迪意義的。

      1942年創作了油畫《苗女趕場》,可以窺見他對中外藝術傳統的深入研究和勇於探索藝術表現力的勇氣。1943年夏去敦煌,潛心研究民族傳統壁畫藝術近三年。他臨摹的敦煌壁畫量很大,包括北魏時期的壁畫和不少與原作等大的盛唐時期的作品,他對古代無名畫師表現人物運用勾勒和設色的精微入化深有心得,認為敦煌壁畫上的人物雙色不依靠明暗法塑造形體及質感,其效果可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大師的傑作媲美。其藝術手法是東方藝術的特色,是獨一無二的。他對敦煌壁畫的臨摹和深入研究,對他以後的油畫創作,無論是造型手段還是色彩裝飾的獨到之處,都是不可割斷的因果關係的。

      董希文的藝術手法是東方藝術的特色

      董希文很重視藝術的表現力,同時也十分重視深入生活。他説:“即使很有藝術經驗的人,一旦關起門來,繪畫上總是很快地走下坡路。”1948年他創作了《哈薩克牧羊女》,可以看出作者創作取材于親身經歷過的生活感受,而對形式的探求完全是出於對生活誠摯的感情。看了這幅既富麗、又柔和,極具裝飾美的作品,沒有把古代壁畫生搬硬套的痕跡,倒是把兄弟民族地區風情形象地表達了出來,十分感人。

      1949年1月,董希文創作了大型水粉畫《北平解放》,其表現手法近於傳統壁畫,目的是把人民獲得解放的無限歡欣的情景敘事詩般地表達出來,構圖飽滿、情緒熱烈。這年底,董希文加入了中國共産黨,開始進一步學習毛澤東文藝思想,參加土改鬥爭,創作了《解放區生産自救》。這幅畫和他數年後到西藏體驗生活並創作的《千年土地翻了身》,可以看出藝術家對土改後的農民和翻身農奴,有共命運的感情,其喜悅是何等真摯。作品畫風樸素,充滿了藝術家對勞動人民的深情。另一幅以藏民新生為題材的傑作《春到西藏》,畫面上既是自然界景色之春,更洋溢著翻身農奴心中之春。董希文以翻土耕地作為揭示主題的契入點,對勞苦人眾的翻身解放,傾注了深厚的感情。1971年尼克松訪華時,周總理指示在接待室懸挂董希文的油畫《春到西藏》,其影響可見一斑。

      1952年,38歲的董希文在北京西總布衚同一間普通的房間裏,以高昂的熱情,精湛的藝術技巧,只用了兩個月時間就獨立創作出了革命歷史油畫《開國大典》,這幅熱情嘔歌人民革命的世紀傑作,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由衷的喜愛,當印成年畫後,發行量達100多萬張。他在談到這幅畫的創作時説:“在帶有裝飾性處理的這幅畫裏,盡力表現出富麗堂皇,把風和日麗的日子裏的一個莊嚴而熱烈的場面描繪出來。”他沒有局限於人眼看到的實際場面,而是採取了從天安門城樓向南看的角度,使得天安門廣場和大片藍天展現在觀眾面前。為了開闊視野,他把按一般透視規律應該看到的一根廊柱抽去,使畫面頓覺敞亮起來,展現真正的泱泱大國的氣象。畫面上只有毛主席站在中央,其他人都在偏左方。在構圖上的成功創造,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莊嚴宣言,形象地表現了出來。在色彩運用上大膽地用碧藍、大紅、金黃組成基調,用藍、棕、綠調和。按中國民族傳統的審美習慣用對比色,又統一協調,這需要很深的藝術功力。《開國大典》在色彩構思上卓有成效地達到了他孜孜以求的民族氣派,為油畫的民族化走出了一條新路,影響深遠。

      董希文還滿懷激情地創作了《百萬雄師下江南》。為此他曾畫過蓄勢待發、表現部隊整裝待命的構圖稿。但最後採取了這個乘風破浪即將登岸的畫現。他説,這幅畫必須採用火紅的調子,達到大快人心的目的。另一幅十分感人的作品是《紅軍不怕遠征難》,他寫道:“我創作這幅畫有明確的主題是:紅軍過草地時那種最困若的物質生活同樂觀的精神的對比,在色彩上也追求困難和堅毅的配合。他的這種追求,是反對概念化、一般化的成功的探索。

      董希文藝術特色和個人風格的形成,首先在於藝術功力的深厚紮實。油畫家艾中信説,董希文的素描稱得上穩、準、狠。整體觀念強,又畫得很活,全在於他深入的觀察和分析。所謂札實,不僅在於能把對象準確地畫下來,還在於“富於感情去表現,有才感染力。”“形要有感情的形,色要有感情的色。”董希文的油畫色彩見解是強調對象的固有色,減弱條件色,在素描上強調不變的形,減弱可變的光。但他並不排斥光的作用,對西歐油畫傳統、探索走中西結合之路,都下過功夫,甚至發現“塞尚在分析畫面色彩冷暖對比和中間色的推移,對於他追求形體的堅實感是很有力量的。”

      董希文以自己的創作,積極參與社會變革,推動了社會前進的步伐,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董希文對中國民族藝術充滿自信,不僅表現在對敦煌壁畫的深入研究,對油畫民族化卓有成效的探索,而且早在1956年就指出:“目前還有些美術家不重視中國畫,這種思想實質是缺乏民族自尊心。”(引自1956年2月11日光明日報2版)這種分析,是何等入木三分。他對創作十分嚴肅,深入生活不辭勞苦,曾三下西藏。他説“一筆下去幾乎是要負千年責任。”他對祖國、對人民、對藝術的赤誠將永世流芳!

責任編輯:鄧莫南

熱詞:

  • 董希文
  • 一代大師
  • 藝術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