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窯灣十大巧女
紡織女 窯灣女子紡紗織布有千餘年的歷史,到清末民國初期,凡家中有女子就有紡線車,中等家庭還有織布機,紡紗織布是窯灣農家女子不可缺少的看家本領。
刺繡女 窯灣中等以上的農家女子和大家閨秀,長到13歲後,不出大門在家學刺繡。到17歲就開始給自己繡嫁衣,繡花鞋,富戶人家女兒出嫁前,請來幾名繡娘在家繡嫁衣,繡嫁鞋。婚嫁女子做新娘時,賀喜女眷首先參觀新娘的繡花鞋,以此來評價新娘是否心靈手巧。
歌妓女 從清康熙到民國年間,窯灣歌妓有300年的歷史,歌妓一般要從6歲開始讀書學藝,琴棋書畫,彈唱歌舞是必學的課程,歌妓同文人墨客吟詩弈棋,官府衙門和財主紳士宴會,歌妓們都會登堂表演,專門與社會上流人物密切來往,但是,歌妓賣藝不賣身,和娼妓有本質上的區別。
漁家女 窯灣四面環水,好多人家以捕魚為生,從小在水邊長大的漁家女,不僅會划船,而且會織漁網,編魚籠,撈魚摸蝦,挖藕採菱。每到傍晚時分,湖岸邊到處燃起漁火,唱起漁歌,漁家女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
船家女 站在窯灣運河大堤上,百舸爭流,白帆點點,那些船家女子,有的船後掌舵,有的支篙划船,還有的拉著長長的縴繩,跟在男人們的後面,喊著縴夫的號子,一步步前行,運河岸邊,留下她們一行行辛勞的腳印。
蠶桑女 種桑養蠶,是窯灣女人很普及的勞動技術,有2000年曆史,女人們採桑養蠶,首先要學會爬樹,100年前,女人要纏足,三寸小腳爬樹是很困難的,爬樹技巧大多是從小就學會的。養蠶女還要學會孵化蠶種,利用自己的體溫孵出幼蠶。養蠶時分為夜裏還要為桑葉,蠶上山結繭才停止喂桑。摘下蠶繭,下鍋抽絲,然後上街賣絲線或換布匹。
草編女 在古老的草編工藝在窯灣女人手中已流傳2000多年。窯灣草編女利用河湖邊的蘆葦編蘆席、斗笠、摺子,利用水邊的蒲草編蒲扇、蒲包、蒲墊、蒲鞋。她們的一雙巧手能編出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河裏遊的及生活用具百餘種。
剪紙女 能剪出天上的飛鳥、水中的遊魚、地上跑的羊牛雞兔和社會生活中的人物等。有的用單色紙剪,有的用黑白色紙剪,還有的用五色紙剪。剪功精巧細密,手法千刻不落、萬剪不斷,作品簡潔、豪放。古時窯灣,貨郎挑上,走街串巷賣花樣婆的花籃內,都賣姑娘們的剪紙。凡是結婚喜房的門窗上都貼上了姑娘剪出的鴛鴦。每年春節,千家萬戶門上貼的五彩剪紙門吊,也都出自姑娘們的巧手。民間剪紙工藝自明清一直流傳到今天。
扎結印染女 古老的扎結印染法在窯灣民間流傳千餘年。扎染女自織白布,然後扎花、染色,此法又叫撮花防染法。先在白布上有計劃地針縫線扎,染色時使其局部因機械防染作用得不到染色,當放開扎線結,便在布面上形成預期花紋。扎結撮花法為古代民間傳統工藝,製作簡易,風格樸實大方。複雜加工可套染出多彩花紋,具有暈染、爛漫、迷離效果,很多母親為了女兒出家後能過上好日子,都手把手將扎染撮花技術教給女兒,並一代代傳下去。
廚藝女窯灣姑娘十四五歲就要在家學辦菜做飯。母親教女兒首先要學會烙煎餅,到端午節要學會包粽子,臘月二十四祭灶後要辦年飯,要學做豆腐、年糕、祭灶餅、炸丸子,還要學會包餃子、做元宵,煎炒烹炸熘煨廚藝都要學,甚至用雞魚肉蛋為主料,做出八碟八碗的桌席。母親將女兒教會廚藝,嫁到婆家,婚後滿月下廚施展,全家一日三餐都要新媳婦去做,這是傳下來的規矩。如婆家親朋好友登門,要設家宴招待,新媳婦就可大顯身手,高超廚藝也是全家人的驕傲。窯灣街頭小吃,多是女人經營的。戰亂年代,一些窯灣人全家流落他鄉,第一個求生辦法便是到街頭賣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