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04日 13:39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當今中國畫壇雖然熱鬧非凡,但花鳥界卻顯得有些清冷,特別是大寫意花鳥更是青黃不接。隨著一代大師巨匠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陳半丁、唐雲、朱屹瞻等的遠去,似乎帶走了一代國學的深厚背景,今人嘆息不已。至今日,新一代大寫意花鳥重要畫家也已跨入60歲以上的門檻,他們或繼承或出新,隨著國運興盛、文化産業及藝術市場的興起,也可謂是風光佔盡,雖然有“文革”的巨大影響,在學術上浪費了太多的時間與精力,但時事造英雄,在這一年齡段,像張立辰、郭怡宗、郭石夫、霍春陽、何水法、陳永鏘等成為了佼佼者。我們可以這樣説,時代比藝術在更多的時候成就了他們。在上述諸先生之後,我們驚愕地發現,大寫意花鳥界是如此的冷落,可謂後繼乏人!當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與花鳥畫對傳統修養要求相對高、出新難度大等方面不無關係,在講求投入産出的經濟時代,大家更願意去做那些事半功倍的事情,坐冷板凳的滋味並不好受,下功夫也要耐得住寂寞,這是人之常情,但在我們的研究視野中,劉繼紅卻是一位很特別的畫家,放下已有相當基礎的人物畫,去畫在別人看來風險很大的大寫意花鳥畫,其轉換難度之大自不待言,單是從頭來過的氣度,一般人難以企及。再加上十幾年如一日的積累磨礪,終有自己感悟,並多次參加全國美術大展,屢次獲獎,這在大寫意花鳥界並不多見,從此也可看出劉繼紅藝術探索的一瞥。
劉繼紅的花鳥畫在造型上得益於其人物畫階段的造型能力;在筆墨上得益長期書法訓練的基礎和厚實的人生閱歷;在繪畫的境界上,他卻得益於對人生達觀而又出世的認識高度。而要論及劉繼紅對花鳥畫創新方面的認識與思考,則更多地是得益於他對西方美學史的研究及中國傳統文化的領悟。上述幾個方面,推動了劉繼紅大寫意花鳥畫的深度探索與實踐,劉繼紅這種利用自身豐厚的人生閱歷,來整合自“西”而“中”不斷觀照所形成的筆墨語言與從“中”到“西”領悟到的繪畫精神,形成了他非常獨特的審美經驗與取向,在當今大寫意花鳥界具有很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考察劉繼紅的藝術經歷我們可以看到其學術發展的軌跡。劉繼紅,法名覺宏,1955年生,安徽阜陽市人。畢業於安徽阜陽師範學院美術系;中央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研究院客座教授、一級美術師。劉繼紅自幼酷愛繪畫,他下過鄉,當過兵,參加過1977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後來長期在金融部門工作。1995年,劉繼紅放棄了在銀行受人追捧的工作,從安徽孤身一人來到北京。他帶著一卷卷的畫,虔誠地去拜訪那些能夠屈尊接見一個外省畫家的名家們,然後回到臨時租來的畫室裏拼命地畫畫。這樣的生活他過了7年,儘管生活清苦,他依然保持著對藝術的熱情和執著,近年來在北京、安徽、江蘇、山東、上海、深圳、香港、澳門等地舉辦了個人畫展。多次參加全國全軍美展並屢獲一等獎。《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深圳特區報》、《中國書畫報》、《美術家》等幾十家報刊發表其作品400余幅;《劉繼紅的牡丹情》在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安徽電視臺等多家電視臺播出;《牡丹圖》作為國家領導人出訪禮品饋贈國際友人和港澳同胞,作品被外交部多家大使館選用,毛主席紀念堂、中南海、人民大會堂、台灣故宮博物院等幾十個單位收藏。《古色天香》大型畫冊在香港出版,《中國牡丹》由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繪畫技法出版有《怎樣畫寫意牡丹》、《怎樣畫寫意花鳥》、《中國寫意花鳥技法》上下冊,VCD光盤由北京市美術家協會、北京文化音像出版社聯合製作發行。他樸素堅韌的性格,並沒有因為喧囂浮躁的都市文明有所改變。劉繼紅對歷代優秀作品很是下過一番功夫。傳統花鳥畫的題材比較固定,這固然使表現語言走向精緻,但也必然會帶來負面影響,使表現語言陳陳相因而失去新鮮感,因此開掘新題材是花鳥畫創新的重要途徑。劉繼紅根據自己的所見所感,不斷地在題材上有所拓展,並探索新的表現技巧。他作畫非常重視技巧、技法,非常重視技藝的完善。藝術家不是一般的藝人,他必須用頭腦和心靈創作,但僅有思想而無技巧、技藝決不能做好藝術。中國畫是既重視創作理念,又十分重視手上功夫的藝術。劉繼紅花很大的精力錘煉自己的筆墨技巧。他用筆“帥”而“實”。所謂“帥”即很自由、大氣、有變化、有韻律;所謂“實”,即著筆有力量、有深度、經得起品味。畫得有速度才有可能“帥”,畫得慢才可能“實”。劉繼紅善於運用筆觸的力量大小和快與慢的交替變化,以及順筆、逆筆、短線、長線的穿插、交錯來創造美感;他還善於在點擦皴染中充分運用自己的經驗和發揮寫意水墨的偶然性,加強筆墨的情趣。在墨的運用中,他抓住用水這一關鍵仲介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因為墨的濃淡枯澀、墨的韻味,都是通過水與墨的結合併通過筆的“揮寫”取得的。從這一條與眾不同的軌跡中我們看到了他藝術的著力點與突破口:在審美經驗的層面上融合筆墨與繪畫精神,形成其獨特的藝術境界。劉繼紅説過,在他繪畫中有時還能品味到硝煙的味道,這也許曾經是戰鬥英雄的劉繼紅,在藝術上也正在經歷著浴火的涅磐。
藝術的發展從來都不是一個獨立的現象,任何藝術的個性都要在審美共性的土壤中才能生根發芽,一個藝術家藝術水平的高低雖然受很多方面的影響,但最為關鍵的要素有三個方面:一是境界的高低;二是筆墨認識水平的高低;三是繪畫領悟能力的強弱。當然綜合修養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個綜合性的基礎。其中筆墨認識是核心、領悟能力是基礎、境界是關鍵。劉繼紅在大寫意花鳥中的探索,有力地證明了這一觀點。我們不妨可以有一個大膽而又切實的預言:劉繼紅隨著修煉的不斷深入,其藝術境界的提高會不斷拉升其對筆墨認識的深入,這是其繪畫藝術水平不斷得到超越的內在邏輯與動力,也是劉繼紅不斷邁向新臺階的不二法門。
當今中國繪畫的發展已進入了全球文化價值的視野,在文化價值與文化精神向度上,中國繪畫的發展會生發出新的看點。對畫家來説,這看似是一個機遇,還不如説這是一個挑戰。對審美內在精神上的追求會使繪畫技巧性層面上的畫家不斷邊緣化,而具有新知識結構與審美取向的畫家會在這種全球性的文化視野中不斷被關注。對此,劉繼紅有一個清晰而又系統的認識。中國傳統文化與新時期繪畫精神方面所存在的空間正是當代畫家的著力之處,中國文化中入世與出世的追求與反差,也在不斷推動中國畫一步步走向關注自由、人性與空間無限性等方面發展。這既是文化戰略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中國畫畫家所肩負的歷史責任。讓我們值得慶倖的是,劉繼紅的不斷實踐與取得的突破,使我們對這一歷史使命有了更多的坦然。畢竟,有這樣的藝術家,畢其一生之力,在探索著、前行著……
在中國畫創作中,貫穿著的是一種正氣、清氣與大氣,而這些對劉繼紅來説,都是從浴火的人生中慢慢地顯現出來,這是一種生命的展現,更是一卷浴火的清影。
丁亥初夏
西沐于水木軒
(作者:西沐,中國畫廊聯盟執行理事長、秘書長,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研究員,文化部《中國藝術品市場白皮書》主筆、統籌人,中國藝術品市場理論研究及其標準化工作開拓者。同時任北京大學歷史文化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審美文化與創作管理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學中國當代藝術經典大家入史研究與傳承工程負責人,河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鑒寶》、《收藏》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畫市場》雜誌總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