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梁佔岩:人物畫創作——當代中國水墨人物畫的精神指向及文化意義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30日 13:47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點擊進入>>國畫家梁佔岩個人主頁

    一、創作中的造型與筆墨

    繪畫是一門造型的藝術,中國傳統文化幾千年以來所形成的文化積澱和情感鋪墊使中國人形成了重直覺、重情感、重體驗的思維方式,形成了人物畫創作“重質不重表”、“重神不重形”、“重情不重理”的造型意識和繪畫理念,並由此構成了一套與之相輔的有關形態結構、筆墨結構與形式結構的語言體系。

    中國人物畫是一種意象造型,它與西方造型觀具有明顯的形式差異,反映著東方人對藝術美追求的獨特的認識與體驗過程。通過對客觀對象的以“意”取“象”,以描繪者所要表現的主觀精神的需要來規定藝術形象與客觀物象形貌之間的“形似”程度,以己之意,塑彼之象,傳己之情。而這種造型方式(意象造型)與主體精神的連接就註定了造型意識是建立在精神感受基礎上的,是畫家對物象觀察、認識後所寄予的精神取向在造型過程中“物化”的結果,它不受物象本身的質量、形態的約束,而取“移情”後的物象最實質的內容,使創作者不必拘泥于客觀物象本身而有更大的思考和發揮空間,傳達出視覺經驗背後的心理照應和精神性特徵。

    構成中國畫藝術特質和文化屬性的重要因素是由特殊的材質所形成的語言體系決定的。本體特徵和精神文化內涵只有通過造型意識、筆墨結構和形式語言才能體現出來,這是實現其藝術理想的技術保障。因此,作為一個人物畫家,首先面臨的便是人物造型;而如何形成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和造型理念又成為重中之重。過去,造型能力的訓練及培養是分階段、分步驟有目的性的實施的,在每一階段都有不同的訓練側重點。而人物畫造型能力訓練的初始階段便是最基本技能的培養——你能否把一個人畫準確,即所表現出的人物形象符合人的形體結構、形象特徵,衣服的各種肌理、質感能用各種不同的方法把它表現出來。在具備了“把人畫像”這一基本技能之下,其次我們所要考慮的便是筆墨自身的造型規律和基本性能,畢竟中國畫最終的落腳點還要歸結在筆墨上,筆墨是中國畫精神載體之所在。

    一個人的造型能力是否紮實,關鍵在於前期的造型基礎是否打得牢固,這就需要一個“量”的積累,所以一個好的人物畫家大都通過大量的素描、速寫來提高自己對形的準確概括力,培養自己的造型感覺,提高自己的造型表現力。當然,隨著時間的逐步加深,我們對“造型”的理解,也不應簡單的停留在“把一個東西畫紮實”或“把一個東西畫得多深入,多準確”的“技藝”層面;而是一個“造”字,“塑造”的“造”或者是“創造”的“造”,少了一些技藝性的東西,多了幾分心性的融入。但是,當對造型有了較深入的理解之後,以前自己所積累起來的且比較得意的熟練的造型能力,在此時卻成了一種負擔,一種拖累。因為把一個事物描繪的非常準確是比較容易的,但是當我們想融入一種意識、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之時,這種造型上的慣性就阻礙了我們這種“意想”。慣性實際上是一種惰性,很容易使我們內心所要表述的思想和情感産生一種隔膜,並不能真切的打動我們。

    人物畫創作應該有造型的意義在裏面。譬如,當我們覺得生活很平淡時,畫面表現的平平淡淡才能更接近我們的“意”,而這時自然當中那些或醜陋、或艷麗、或張揚的元素則就成為我們在表現畫面時所需要回避的;當我們感知的角度轉變,如果我們覺得生活是荒誕時,那麼這種荒誕意味就應該在造型上體現出來;同樣的,當我們覺得人生非常勞苦,非常艱辛時,我們就應該把那種勞苦、那種艱難、那種隱忍和那種厚度與悲涼表現出來。即造型要有針對性,要與我們自身的情感,我們對生活的體驗與感悟結合起來。又如,生活中當我們心情愉悅之時,就會感覺到周圍的一切事物都是那麼美好,鳥鳴聲是那麼悅耳,樹枝的舞姿是那麼優美,甚至連平時覺得煩躁無比的汽車喇叭聲也如音樂一樣,高低起伏、和諧悅耳,這是受我們自身感知情緒的影響,是“心之所向”,並非外物的改變(王陽明的心學説)。因此,當我們用照相機原封不動的把那種場景抓拍下來,當我們用錄音機把汽車的喇叭聲錄下來再去感知時,之前那種愉悅的心情,那種和諧悅耳的喇叭聲卻失去了原有的韻味,有時甚至會覺得非常煩躁,究其原因在於心境的轉變,感知方式的改變。所以,繪畫創作並不是單純的就事論事似的記錄物象的狀態,而是應受我們內心情緒的影響,把我們當時的情景狀態,事物的造型有針對性的表現出來。

    筆墨作為中國畫的精神支柱,作為中國畫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在人物畫創作中也一直佔據很重要的地位;特別是作為講究造型的人物畫中的筆墨更耐人尋味。筆墨與造型的關係幾乎貫穿于上個世紀中國水墨人物畫近百年的發展里程中;所有20世紀有關中國畫的論爭,幾乎也都是圍繞著水墨人物畫處理“筆墨”與“造型”的關係而展開——當然,這裡的“造型”不是指傳統中國水墨人物畫中的古典形態的造型,而是在上個世紀初新文化運動以後對西方素描體系的引進及西方寫實主義繪畫學習中的講究符合人體比例、結構的科學性造型。因為,當我們用素描把一個人物形象描繪得越深入、越細膩的時候,我們的筆墨,中國畫所慣用的筆墨語言越施展不開(關於這一點,很多畫家都有自己不同程度的感受)。因此,西方造型藝術中的“寫實”因素與傳統筆墨自身的“抽象”因素兩者之間的協調問題,便成了上個世紀整個水墨人物畫領域所急需面對和解決的問題。甚至直到現在仍有一部分人在兩者之間徘徊,筆墨與造型兩者之間好像成了一組不可調和的矛盾對立體。其實,造型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寫實,單純的追求“似”的視覺效果,而是有創造能力的、有內涵的、能夠融入情感的造型。因此,這就需要我們要注重人物畫造型的形態結構,注重造型的方法。因為這種造型的結構、造型的方法要和下一步的筆墨表現對應起來。相較于西方的造型體系,中國畫中的人物造型多了一層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