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美術臺 > 畫廊 >

大愛無痕(序)——趙實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06日 16:28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點擊進入>>書法家趙立凡個人主頁

    春天,迎著太陽會感到自然的溫馨和溫暖,朋友,遇到了立凡會感到人際笑的愛心與愜意。我和立凡相處多年,雖然他比我年長許多,這種友情之交使我們失去了年齡的間隔,而更感親近。初看起來他和藹可親眉目善秀,不茍言談,而他的內心更是一片火熱,如熾熱烈燃燒著無限的愛意。

    立凡同志出生在江蘇大運河畔的一個古老歷史名鎮,像江蘇的周莊有湖有水,水網相連;像山西的平遙有著古街老巷,文化相襲,只不過是湮沒在歷史的滄桑中沒有被人們發現的和發掘,有著一種古樸的歷史厚重,他就是從這歷史厚重的古城舊鎮,文化斑駁的老街走來,自然帶著濃重蘇北水鄉人家的淳樸而清秀。從遙遠的窮鄉僻壤走出的孩子,自然帶著對世界的憧憬和熱愛,對家鄉的眷戀和情深,所以在立凡的詩裏無處不帶著一種笑的甜蜜和愛的厚意。我讀他的詩就是一種愛的享受和愛的希望。他愛家鄉,愛親人,愛朋友,愛事業,愛祖國,愛世界。

    在他的詩裏無處不流露著愛的情誼,例如他在寫《北京奧運會》時高聲歌唱,“一把切獻給你,中國人的豪爽,中國人的真誠,這裡有天山的美,這裡有長城的雄,這裡有蘇州的秀,這裡有黃河的風,新的一天從東方起步,閃亮的五環和北京更明”,完全把一個人對故鄉的愛,對祖國的愛和對世界的愛融合在一起,向世界發出愛的呼喚。

    他在寫《故鄉的城》時,毫無掩飾的大聲歌唱,“我愛你故鄉的城,一輪紅日把運河水染透,一聲雞鳴把古老的城喚醒,日日夜夜年年歲歲,想著念著夢著戀著,故鄉的城”,他愛故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有唱不完的大運河情歌,看不進的船來船去,説不完的鄉親鄉土鄉情,流動著的是那抹不掉的新顏新秀,英姿勃發的春夏秋冬。”

    他愛大自然,説自己的“心從泉水流過,甘甜清洌,泉水從心流過,純樸濃烈,帶著綠色,帶著血紅,帶著溪響,帶著鳥鳴,大自然讓人陶醉,人在大自然中重生”,僅僅地把個人的情感和大自然的美景交融在一起,陶醉在一起,重生在一起,把人的感情寫活了,也把大自己的美景寫活了。古人説,寫景難,寫情難,寫情景交融更難。在這一點,立凡獻身在不知不覺中寫出來了。正像他歌頌長江三峽一樣:“三峽的歌情蕩瞿塘,三峽的情綠滿巫山,大江橫壩,玉鏡風流,遠去了,是風,是情,風情難收。”(《過長江三峽》),真是愛意無限,風情無限。

    立凡同志對愛是直白的,純真的,“多情率真,坦蕩如砥”,他真誠的表達“愛在心頭還有什麼拐彎抹角的,愛在口頭還有什麼抑揚頓挫”,所以也就“沒有思緒,沒有條理,沒有掖藏,沒有守據,純白的,聖潔的,如一張透明的白紙”(《藝術的生命》),恰恰他這種神來生花之筆是經過了愛的磨煉和千百次的思考,用藝術之筆在涅盤中新生。

    人生之愛莫過於父愛母愛,家庭之愛。立凡是對家庭和家人深深眷戀這的,他歌頌母親“柔弱的身體你孕育了我,纖細的血管你滋潤了我,母愛的營養你培養了我。”因此他形容和母親的關係是“我中有你,你有有我,無限的愛戀不可分離。”雖然也借用了一句“長大了我就是你”,但是表現的確實詞真意切情誼深深。立凡早年喪父,總是懷念“父親的慈祥、撫愛、嚴厲的期盼,”所以才有“無奈的離別,痛心的離別”,才有“一條木船,一間火車,一堆墳土割斷了我們的相望,裝滿了父親的感情。”而這種感情是永遠不斷的。

    正是由於立凡同志對人生,對家庭,對事業,對國家有深深的愛,所以他覺得生活是美好的,充實的,充分著陽光和希望,所以臉上才能挂著“甜蜜的笑”,所以才敢“不如笑吧,笑在痛快的心底。”

    正是由於他對生活的熱愛,所以他才對自然的熱愛,歌咏著春天,“春,綻放著花;春,帶著芳香;春,散發著泥土的信息”,“綠了人們的豐收理想的心扉”,他才熱情的對春天寄託的希望、理想和愛戀。

    雖然立凡同志已年逾花甲,過上了退休適閒的生活,但他的愛心依然,像青春少年一樣風華正茂,愛意昂然,還不斷在筆墨中耕耘,用他不變的愛心,流露著對生活,對社會,對朋友,對未來的熱愛。

    借此紙筆也預祝立凡同志常青不老,愛心永遠。這是我對立凡新詩集《尋找快樂》要説的祝語,同時也祝廣大讀者讀完立凡的詩集以後尋找快樂,愛心永遠。
                                                                       
作者:趙實,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 2006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