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美術臺 > 畫廊 >

徐光聚評論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23日 17:11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點擊進入>>國畫家徐光聚個人主頁

    讀光聚的畫,心靈默默沉入一種幽微、空明的狀態裏,一種難以名狀但又依稀可見的凈澈靈氣,時時向我襲來,我覺到一種透徹所給人是那樣的澄靜,神思醉酡。

    光聚的作品給我的印象可以用“凈”、“澹”這兩個字來概括。一是色彩的清淡,畫中的意象如袁宏道所説:“風值水而漪生,日薄山而嵐出,雖有無,不能設色也,淡之至也”;二是意境上的恬淡,心境是平和的,思慮也是極自然的。

    古人以為天地之氣,凝而為山,融而為川,山水與人的氣息本相通,山水與人之間存在著同形同構之交互感應的物質。山水,培養了中國文人的“林泉之心”,而山水畫,亦就應天命而生了。同樣,光聚把山水畫當成了他的希冀冥想和自然物我為一的情感追求的一種替代,也就無可避免的把他的修養、學識、志趣和理想帶入了山水畫中,使之具有了強烈的詩意,並以有詩意為其創作的重要追求,也因而使他山水畫成為當今年輕一輩中的代表,成為讀者心目中寄情的佳處。

                                                         ——翁芳友

    如果需要用幾個詞來概括徐光聚的山水作品的特質,那麼用空寂、疏朗、簡潔、渲淡、靜謐、冷逸、荒寒等字眼是比較貼切的。

    徐光聚追求的是以靜觀動、動靜相宜的境界。我們可以從他的畫面中看到,在靜寂寒冷的環境中,山間小路兀自蜿蜒向前,山下一潭瘦水清澈,有聲叮咚,遠山縹緲如黛痕一抹,房舍與亭臺孑然獨立,煙雲在山中自由往來,任意舒捲,這難道不是一個同樣“喧囂”的世界嗎?這正是被莊子名為“天籟”的自然之聲啊。在徐光聚的山水畫中,靜與空是相聯絡的,靜作用於聽覺,而空則作用於視覺,在不同感官的相互協調和轉換中,聽覺的靜正搖蕩出視覺的空,而視覺的空又更加渲染了寧靜的氛圍。這是一個由空和靜相互融合的境界,表明在徐光聚的作品中,空不是別無一物,靜也不是萬籟無聲,空和靜的結合造就了這片寧靜空蒙的幽遠之境。

    徐光聚的山水取法董其昌、漸江,直追元代王蒙、倪瓚。他擅以單線勾出山形,簡潔的皴擦言簡意賅,恰當表現出山石的紋理和脈絡。在他的畫作中,青紅黃綠的斑斕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極輕淡的顏色和大片的水墨,他用這點點墨痕在白色的宣紙上展現了天地萬物的絢爛色彩,中國畫本來就有墨分五彩的説法,沒有顏色,真正超越了絢爛的色彩世界,也表現了色彩的世界在這方面,徐光聚是得其真髓的。

                                                           ——馬龍

    徐光聚先生的畫,于天地山川之氣象、于自然物態之神致,幾乎無所不包。他的畫,既表現了亙古不變的那個外在的“天地之精英”的永恒,又是天人相應意義上的“風月之態度”在畫家思緒中的顯現。他的畫,並不一味地追求“目擊可圖”的效果,而是更為注重在“取境于意”的層次中,顯現畫面物象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味”和“韻外之致”,從而,使中國古代前期(即魏晉時期)的“立象以盡意”,在他的繪畫中,推進到了後期(即元明時期)的“境生於象外”的境界。可見,徐光聚先生對中國古代美學前期追求的“氣象崢嶸,五色絢爛”發展到後期追求的“漸老漸熟,乃造平淡”,是有著深刻的理解的。

                                                                  ——傅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