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參觀者在國博的展品前掃描二維碼,可獲得的信息十分有限。陳 濤 攝 |
陳 濤 王思逸
最近,由國外知名博物館發佈的一組調查數據受到關注: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研究發現,74%的參觀者進館時會隨身攜帶著個人移動設備;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針對入館者的一項調查表明,近六成參觀者會利用智慧手機掃描“二維碼”,以此豐富自己的參觀體驗。
眼見著二維碼在國外藝術展場大顯身手,國內的博物館、美術館裏二維碼的應用現狀如何呢?筆者先後走訪了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和798藝術區等藝術場所,目睹的情形多少令人感到失望。
展館裏只見零星二維碼
正值暑期,到國家博物館參觀的人數明顯比平日裏要多出不少。30歲的聶鳳怡趁著旅遊團半天自由活動的間隙,趕到國博瞅瞅國寶。看到館內的一些展品附有二維碼,她趕緊掏出手機想要掃碼,可逛了沒多久她便發現,這裡的二維碼實在少得可憐。原來,在偌大展館內,布設有二維碼的展場卻僅有兩個,一處是博物館一層大廳裏的10多尊雕塑,另一處是位於南區三層12號展廳的“小品大藝——明清扇面藝術展”。
據國博社會教育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館內常設展覽一般不會設置二維碼,倒是短期展覽使用二維碼的機會更多一些。他解釋説,常設展覽的作品製作出來的講解詞一般都會放進講解器裏,或者要求講解員背熟,然後給參觀者作介紹。“相反,由於短期展覽預留給背誦講解詞的時間較少,二維碼作為一種補充手段就重點布設到了那邊。”
中國美術館早在去年底就首次給展品附上了二維碼標識,不過,半年下來,在展廳布設過二維碼的展覽一共也就3場,且全部為重要館藏展。據了解,這期間,美術館舉辦的展覽不下百場,如此算來,覆蓋二維碼的展覽場次還不到5%。最近舉辦的一次館藏展剛剛結束,現在展廳裏再也見不著一個二維碼。
798藝術區向來是新新人類集中的潮流之地,可沒想到二維碼在這裡的應用更不樂觀。在整個藝術區,只有尤倫斯等極個別大型藝術機構會在展廳布設二維碼,用手機掃過之後會發現,這些二維碼只能提供關於其機構的介紹,並沒有對具體展品的介紹信息。
現有二維碼沒啥好內容
著名美術評論家郭曉川到國外博物館參觀時,一大樂事就是狂掃那裏的二維碼。據他介紹,他用手機掃到的二維碼,能夠告訴他各種展品的詳細信息,還能提供音頻、視頻等不同的多媒體內容,可以帶回家和朋友們分享。“博物館和美術館裏匯聚了最為優秀、豐富的藏品,這也為它能夠衍生出無數的故事與傳奇提供了條件。”郭曉川説。
可是在國內博物館裏掃描二維碼,觀眾能夠獲得的信息就要遜色得多。在國博“明清扇面藝術展”上,掃描展品《翠山古寺圖》的二維碼,手機上呈現的內容只有三部分:一是作者華喦的生平簡介,二是純文言文的題識,三是對印章做出釋義的“鈐印”,總共約有400字。另外,據參觀者反映,在中國美術館剛剛閉展的“與時代同行——中國美術館建館50週年藏品大展”上,有些二維碼提供的信息還不足30字,堪稱“惜字如金”。
有意思的是,這些二維碼附帶了統計信息。有觀眾掃描了幾件展品後發現,有的展品僅被十幾名參觀者掃過二維碼,較多的展品也才被掃了40多次而已。“你會為了這些枯燥的文字花費自己的手機流量嗎?”有觀眾看著自己掃碼獲得的信息反問道。郭曉川也認為,原本最有文化內涵的展品,在二維碼方面卻弄得索然無味,實在太可惜。
期待將博物館“掃”回家
其實,國內觀眾對於博物館裏的二維碼還是有著很高的需求。有統計數據顯示,在為期一個半月的“與時代同行——中國美術館建館50週年藏品大展”上,其總掃碼量多達452306次,特別是鎮館之寶《父親》,獲得了10222次的最高掃描總量。對於二維碼為觀眾帶來的好處,有一種形象的説法叫“把博物館‘掃’回家”。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現如今這項技術已經在很多領域普及開來,可是觀眾何時才能真正把博物館“掃”回家呢?
對此,國博方面解釋説,二維碼的技術開發並沒有困難,但是其用戶群主要是年輕人,而國博是面向各個年齡層的,再加上考慮到現場各方面的條件限制,因此並不會特意強調二維碼的展示。但其相關負責人也表示,會關注觀眾的意見,“如果越來越多的人提出這方面需求,我們肯定會添加二維碼的應用面。”中國美術館也明確表示,今後除了堅持在自辦的展覽中使用二維碼外,還將建議那些前來的外展也適當借鑒這一做法。
“借助科技手段讓藝術科技化,是讓大眾更為親近藝術、文物的新嘗試。尤其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博物館、美術館,更應將二維碼這種低成本、便操作的技術作為首選。”有業內專家建議。